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

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比”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你对“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呢?请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准一个感悟最深的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梦随风万里,比在从容中 万古清风,长河涌流,有人在权势中倒下,有人在金钱中沉沦,有人在红尘中堕落,为什么?为了比——比谁位高,比谁权重,比谁洒脱,比谁富有,而声声马蹄,又踏碎了多少人的春秋大梦。只有在风中,在困境里, 比才是一种精神,比才是一种境界;在“比”中凸显人的魅力,彰显精神的高度。 氤氲墨香,带着青草的味道,墨子是狂者,是“万古长如夜”中杀出的伟大剑客,因为他不比钱财爵位,不比位高权重,他比诗情,比人格,比精神高度。 一位含笑的老者,面临双重诱惑,前面是微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身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只为“留骨而贵”,只为晓梦中“迷蝴蝶”,他的不比,足以让那些蝇营狗苟的人黯然失色。 一谪二贬的苏子,只想与别人比一下心境的高度,醉心为赋,在江之清风与山之明月间徜徉。有此种境界,谁还能看到权势的阴影?是光明之后的黯淡,还是光明之前的阴影?“浅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钟鼓”,这种闲情逸致,只属于东坡。 “马上离愁三万里”,拥有惊海掣鲸的伟力,却被抛弃在风中的辛弃疾,用另一种曲调高歌抗金名士的清歌,“谁共我,醉明月”,那种豪迈壮志本该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抒写。不啼清泪只啼血,“半生事业终成空,一身功名在梦中”。如钢铁一样的稼轩,却以这种超然的姿态傲立青史。 倘若绚丽的山花不是绽放在原野,而是跻身牡丹丛中,原本的清新只会变成寂寞的沉郁。倘若绚烂的流星不是辉煌于夜空,而是伤逝在骄阳之下,原本的惊鸿一现只会变成永恒的坠落。倘若你真的要比,就算具有珍珠般的盈润,就算具有绿竹般的高雅,都会湮没于风尘,无声萎落。 比是一种从容,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比是一种气度,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梦随风万里,比在从容中。 【点评】 本文有4大亮点:①开篇点题,阐明“比”的内涵:比是一种意境,一种境界。见解深刻,先声夺人。②结构整齐,4个典型事例,构成4个段落,整齐而有气势。③修辞手法运用得好。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第二段墨子的“不比”与“比”;倒数第三段中的“不是……而是……”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④语言富有文采。古典诗文名句信手拈来,化用得恰到好处,文化韵味极强。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晴雯总是在不该“比”的地方与他人比,故郁闷而死,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对此种“比”是持否定态度的。第二部分的“比”,比出了霸气,比出了豪气,比出了风采,足见命题者对此种“比”是持肯定态度的,故写本题应该辩证思考:(1)“比”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要懂得哪些该比,哪些不该比,要辩证地看待比,该比时必须比,不该比时绝不比。(2)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论述盲目“攀比”的危害,比如它让人丧失自信,产生心理疾病,助长社会不良之风,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3)写出 “比”的另一面,不讲攀比,而比奉献,比良心,比责任感等等,并由此呼唤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4)“比”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比,对“比”要持从容的态度,“比”只是人们行事的一种手段,要做到“身在比中,心在比外”,这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典例拓展】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一、相同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二、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例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 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三、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甲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 2.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 由此归纳出每则材料的内涵:材料一的观点是靠勤劳能致富;材料二的观点是靠科技才能致富。细加分析即可发现,甲、乙两方的观点,都是带有片面性的,只有综合起来才全面,致富必须依靠勤劳和高科技的结合。 四、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四: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2.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第一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第二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如果能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入手则更高一筹。 五、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例五:筛选以下材料,联系实际立论作文。 1.战国时期赵王实行胡服骑射政策。 2.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万里长城。 3.汉代王昭君出塞,为帝业实施和亲政策。 4.鲁迅就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写了《拿来主义》。 5.我国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6.清代搞闭关锁国,行不通后又搞求荣卖国。 本题材料重在考查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晴雯总是在不该“比”的地方与他人比,故郁闷而死,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对此种“比”是持否定态度的。第二部分的“比”,比出了霸气,比出了豪气,比出了风采,足见命题者对此种“比”是持肯定态度的,故写本题应该辩证思考:(1)“比”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要懂得哪些该比,哪些不该比,要辩证地看待比,该比时必须比,不该比时绝不比。(2)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论述盲目“攀比”的危害,比如它让人丧失自信,产生心理疾病,助长社会不良之风,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3)写出 “比”的另一面,不讲攀比,而比奉献,比良心,比责任感等等,并由此呼唤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4)“比”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比,对“比”要持从容的态度,“比”只是人们行事的一种手段,要做到“身在比中,心在比外”,这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照下面的例句,从所学课本中任选一篇,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形成排比句式。

犹记得悲情万丈的《哈姆莱特》,在复仇里延宕犹疑,成就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当如此,在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带来心灵的涤荡。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①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②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③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④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⑤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⑥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⑦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 在热爱自然,不如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不如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2.对城市人们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3.“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义是什么?

4.文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仰观宇宙之大,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曦之《兰亭集序》)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两句是: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题。

[明]张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