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乡村教师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乡村教师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又一阵剧痛从肝部袭来,几乎使他晕厥过去。他已没能气力下床了,便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月光映在窗纸上,银亮亮的,使小小的窗户看上去像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那个世界的一切一定都是银亮亮的,像用银子和雪做成的盒景。他颤颤地抬起头,从窗纸的破洞中望出去,幻觉立刻消失了,他看到了远处自己渡过了一生的村庄。

村庄静静地卧在月光下,像是百年前就没人似的。那些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平顶小屋,形状上同村子周围的黄土包没啥区别,在月夜中颜色也一样,整个村子仿佛已溶入这黄土坡之中。只有村前那棵老槐树很清楚,树上干枯枝杈间的几个老鸦窝更是黑黑的,像是滴在这暗银色画面上的几滴醒目的墨点……其实村子也有美丽温暖的时候,比如秋收时,外面打工的男人女人们大都回来了,村里有了人声和笑声,家家屋顶上是金灿灿的玉米,打谷场上娃们在桔杆堆里打滚……但十五一过,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生活去了,村子一下没了生气。只有每天黄昏,当稀拉拉几缕炊烟升起时,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在老槐树挂住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

这时村里隐约传出了一声狗叫,声音很轻,好像那狗在说梦话。他看着村子周围月光下的黄土地,突然觉得那好像是纹丝不动的水面。要真是水就好了,今年是连着第五个旱年了,要想有收成,又要挑水浇地了。想起田地,他的目光向更远方移去,那些小块的山田,月光下像一个巨人登山时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在这只长荆条和毛蒿的石头山上,田也只能是这么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别说农机,连牲口都转不开身,只能凭人力种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垅上围成一圈蹲下来,不知要干什么。他知道这都是自己的学生,其实只要他们在近旁,不用眼睛他也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直觉是他一生积累出来的,只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更敏锐了。窗外的田垅上,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格外醒目。

这些娃们在烧香,接着他们又烧起纸来,火光把娃们的形象以桔红色在冬夜银灰色的背景上显现出来,这使他又想起了那灶边的画面。他脑海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类似的画面:当学校停电时(可能是因为线路坏了,但大多数时间是因为交不起电费),他给娃们上晚课。他手里举着一根蜡烛照着黑板,“看见不?”他问,“看不显!”娃们总是这样回答,那么一点点亮光,确实难看清,但娃们缺课多,晚课是必须上的。于是他再点上一根蜡,手里两根举着。“还是不显!”娃们喊,他于是再点上一根,虽然还是看不清,娃们不喊了,他们知道再喊老师也不会加蜡了,蜡太多了也是点不起的。烛光中,他看到下面那群娃们的面容时隐时现,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虫。

娃们和火光,娃们和火光,总是娃们和火光,总是夜中的娃们和火光,这是这个世界深深刻在他脑子中的画面,但始终不明其含义。

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们以前多次这么干过,只是这次,他已没有力气像以前那样斥责他们迷信了。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

半年前,村里的一些人来到学校,要从本来已很破旧的校舍取下掾子木,说是修村头的老君庙用。问他们校舍没顶了,娃们以后住哪儿,他们说可以睡教室里嘛,他说那教室四面漏风,大冬天能住?他们说反正都外村人。他拿起一根扁担和他们拚命,结果被人家打断了两根胁骨。好心人抬着他走了三十多里山路,送到了镇医院。

就是在那次检查伤势时,意外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于是他去了省城,去了肿瘤医院,在那里他问医生动一次这样的手术要多少钱,医生说像你这样的情况可以住我们的扶贫病房,其他费用也可适当减免,最后下来不会太多的,也就两万多元吧。想到他来自偏远山区,医生接着很详细地给他介绍住院手续怎么办,他默默地听着,突然问:

“要是不手术,我还有多长时间?”

医生呆呆地看了他好一阵儿,才说:“半年吧。”他长出了一口气,好像得到了很大安慰。至少能送走这届毕业班了。

他真的拿不出这两万多元。虽然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干了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按说也能攒下一些钱了。只是他把钱都花在娃们身上了,他已记不清给多少学生代交了学杂费,最近的就有刘宝柱和郭翠花;更多的时候,他看到娃们的饭锅里没有多少油星星,就用自己的工资买些肉和猪油回来……

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在贫穷落后的山村里,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拖着病体为山里娃讲课,用微弱生命的最后一点余烬为山村带来文明和科学的希望。

B文章前面有多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乡村夜晚的宁谧,也为下面孩子烧香、烧纸等活动作铺垫,从而烘托乡村教师的高大形象。

C文章中作者有几处用到了比喻修辞手法,例如“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其中的“火苗”是指孩子们对科学与文明的渴望。

D文中描述了山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状况和贫困山区人们的迷信愚昧,细节栩栩如生,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我国教育现状的不满。

E尽管现实苦难,但作者期待用“用理想化解苦难现实”。这个理想一方面来自山里人对理想的渴望,另一方面来自乡村教师对理想的坚守。

2.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乡村教师”这一形象。

3.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乡村的贫穷与愚昧,请问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夜中的娃们和火光”是这个世界刻在乡村教师脑子中的画面,请你联系文章说说这个画面的含义。为什么在乡村教师的脑子中又总是这样的画面?

 

1.AE 2.这是一个扎根山村、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形象。 他热爱教育,渴望用知识来改变山村的面貌。他选择偏远山区,晚上点着蜡烛也要给学生们上课,为教育奉献了一生。 他爱生如子。他关爱每一个孩子,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孩子们买肉和猪油。 他不顾自己的健康,把生命奉献给了教育。当检查出自己身患癌症时,他想得最多的还是送走毕业班的学生。 3.乡村贫穷落后、没有生气,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由此突出表现了教育的紧迫性;也从侧面烘托了乡村教师想要改变乡村面貌而扎根教育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育现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悖论的思考。 4.“夜”暗示了山村的愚昧、麻木,“火光”代表了科学和文明,教师就是给孩子们点亮这希望之光的火炬,而“娃们”是未来,只有“娃们”有指望才有改变山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希望。并且在这愚昧到近乎冷血的山村里,村民宁要老君庙,也不要学校。在教师的眼中,“娃们”是唯一的希望,只有改变孩子,才能改变山村的未来。所以,在教师的脑海中,总是“总是娃们和火光”。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B项环境描写没有烘托“乡村教师的高大形象”;C项“火苗”是指“科学和文明的火苗”;D项没有表达出“对教育现状的不满”而是一种思考。每项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可根据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出来即可。可根据作者对小说中乡村教师的一些语言动作等言行举止的描写及侧面描写来概括,评价性的句子可直接提取。可围绕“他是一个扎根山村、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形象”来回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3. 试题分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描写乡村贫穷与愚昧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内容上主要描写了乡村的贫穷落后、没有生气,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在文中的作用和主旨关系密切,主要是突出表现了教育的紧迫性、侧面烘托了乡村教师想要改变乡村面貌而扎根教育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对乡村教育现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悖论的思考。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重要事物在文中作用,主要思考角度:一、这个事物在文章中的含义;二、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关系;三、和作者要表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三、在文章故事情节中主要作用。答题时一定要具体,不要只说一些“照应主题”等类似的套话。 4. 试题分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主要抓住“夜中”和“火光”这两个词语,既要理解它在文中的语境义,又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夜”暗示了山村的愚昧、麻木,“火光”代表了科学和文明,教师就是给孩子们点亮这希望之光的火炬,而“娃们”是未来,只有“娃们”有指望才有改变山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希望。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修辞型、指代型、筛选概括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3)桑之未落,                              ,无食桑葚!

(4)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5)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6)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7)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8)                      ,可以无悔矣,                          ?

(9)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10)寒衣处处催刀尺,                    

(11)画图省识春风面,                    

(1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注释:①舄(xì):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味他圃尤胜          视;比较

B.有则以周急应贷      羡:羡慕

C.长于知君子         第:只是

D.共大业              济:成就、完成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期                     输:运输

B.假者                     负:违背

C.遂其乡里                   扣:询问

D.而翁已矣                   遁:隐匿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

B.苏云卿种菜,讲求法度,菜品上乘,加上售不二价,因此蔬菜畅销,获利倍增。

C.张浚认为苏云卿是仅次于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苏云卿却认为张浚并非全才。

D.客人表明来意,苏云卿才豁然大悟,好像后悔刚才失言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

B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

C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

D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下经常有人爬到名人塑像身上,骑在伟人雕像肩上,夹着英雄雕塑脖子,甚至做出猥琐的动作,这些不雅行为常常引发路人的指责和网友的愤慨,当事人甚至被拘留处罚。但也有人说,旅游本来就是放松心情,借景留影,好玩而已,不必上纲上线、大惊小怪。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文题,

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题。

把信任留给你

吴永群

列车缓缓靠站停下。这是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很乱,到处是卖食物的农民。我对他们篮子里的包子、白吉馍之类的食物不感兴趣,但那一袋袋金黄色的杏实在是让人馋涎欲滴。见很多旅客都在购买,我终于把手伸进了衣兜。

这次出差很不顺,在兰州被偷了,现在身上只剩下五十元钱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张五十元的钞票递给了车窗前一个卖杏的老头。老头接过我的钱,把一袋杏递过来,转身就跑去换零钱了。

我趴在车窗前焦急地等待着,担心老头不回来。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就在我焦急等待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我的五十元钱就这么没了。这可是我最后的五十元钱啊,没了它,我得挨饿,下了火车还得步行三十里。我越想越气,冲着车窗就骂了起来:“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憋着一肚子气,骂出去的话当然很不好听。

对面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就笑着劝我说:“小伙子,别发火!生气对身体不好!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来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我知道骂也没用,叹了口气闭上眼睛。饥饿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阵喊叫声惊醒。

我睁眼一看,一个漂亮女孩走过来大声问:“哎!刚才谁买杏没有拿到该找的零钱……”

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女孩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她平静地问我:“那你说,买了多少钱的杏?卖杏的是男是女?你给了人家多少钱?该找你多少钱?”

我准确回答了女孩的提问。女孩听了我的回答后,就笑着把四十五元钱递到了我手里,并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女孩的座位在后面车厢,正好靠窗。刚才列车开动的时候,一个老头跑到窗口把这四十五元钱递给了女孩,请求她到前面车厢送给一个买杏的小伙子……

对面的老大爷看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小伙子?我就说嘛,那老头不像是骗子。社会上有骗子,但毕竟是少数……”

望着手里的四十五元钱,我有些无地自容。

第二天上午,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下车出站的时候,又遇上了昨天那个送钱的漂亮女孩。女孩带着两个皮箱,我主动帮她提了一个。出站的时候,女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原来,女孩昨天送钱时说的都是假话。这四十五元钱,其实是坐在我对面的老大爷给的。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他从我的怒骂和抱怨中知道了我的处境,就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后面一节车厢,找到这位女孩,把我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然后掏出四十五元钱递给女孩,让她谎称这钱是那个卖杏老头托她送给我的……

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选自《故事家》)

1.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出差被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2)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3.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2)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5)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