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 , 。”
(2)《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局面。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读《文选》诗九首(选一)①
[清]舒位②
云浮鸟倦早怀田,乡里儿来巧作缘。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诗传。
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
只有东坡闲不过,加餐遍和义熙年。
[注] ①《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这首诗是诗人阅读其中编选的陶渊明的诗后,有感而作。②舒位,清代诗人,一生坎坷,曾九次参加会试考试,皆不中,遂绝意进取,游食四方,以馆幕为主。
1.“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2.后人评价舒位的诗风格博丽奇崛,尤善典故,句法奇迥,情浓意丰,请从用典、修辞、意象等方面,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①,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沐”,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员每五天一次的例行休假。
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C.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D.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C.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1]?”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这样问。
专栏作家刘洪波评论说,“每个句子的后面,都有意义的汪洋大海”。余光中的这句话令你联想到的“意义”是什么?请提炼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1]《菩萨蛮》,词牌名。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观点明确;③不少于600字。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恨相见得迟, 。(王实甫《长亭送别》)
(2)安能以身之察察, ?(《渔父》)
(3)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报任安书》)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酌贪泉而觉爽, 。(王勃《滕王阁序》)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