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

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2.小说中,“我”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转变过程?

3.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和“铺    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1.AC 2.迷恋游戏(痴迷于网络游戏)——害怕(父亲突然出现在网吧里)——兴奋(父亲没骂“我”,反而让“我”教他玩游戏)——焦急(“我”没有了生活费,而父亲玩游戏已欠钱不少)——恐惧(网吧老板凶狠逼债)——痛苦(围观人群对父亲的讥讽)——悔悟(害了父亲却无力解救他,跪在父亲面前哭诉) 3.(1)“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网吧老板对“我”的特别态度为后文他就是和父亲共同“演戏”的战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2)“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为后文父亲欠费又无力偿还而遭到老板逼迫和路人讥讽作了铺垫。 4.第一种观点:以“儿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始教育,更具认同感;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更具说服力;让“儿子”体会到父亲的煞费苦心和爱子 之深,更具震撼性。第二种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过程沉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消极的体验;这种教育方式单一,必须结合语言教育等其他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结果不确定,有可能诱发其他不良 后果。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神情古怪”不仅是惊诧,还有其他复杂的情感,C项认为“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比如题中的A项。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中,‘我’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转变过程?”答案区间在全文,考生首先梳理小说的情节,抓住人物一言一行,推断人物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情感不断变化。由一开始迷恋游戏,到父亲突然出现在网吧里的害怕,但父亲没骂“我”,反而让“我”教他玩游戏,这让我兴奋,后来 “我”没有了生活费,而父亲玩游戏已欠钱不少这让我焦急。接着网吧老板凶狠逼债,我感到恐惧。当围观人群对父亲的讥讽,我很痛苦。当我害了父亲却无力解救他,跪在父亲面前哭诉,我的心情是后悔有所感悟。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情节、环境被称做小说的三要素。在中学语文学习中,一般把小说当做记叙文,但它和一般的记叙文不同。小说可以虚构人物、情节,记叙文则是写真人真事。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第一,可以从人物自身的语言来分析。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和独白。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应是他身份、经历、思想感情的反映。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卑劣形象。第二,可以从人物自身的行动来分析。行动描写,指人物的行为、动作。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因此,人物的行动反映着人物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写道:“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个“摸”的动作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境地。第三,可以从人物的外貌来分析。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折射出人物的经历、命运。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就反映了闰土性格和命运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之深。第四,可以从情节的发展来分析。所谓情节,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人物性格总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塑造就是通过情节的展现来完成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不同变化,展现了他们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质,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3. 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中的铺垫和伏笔。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一般说前后有联系,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而后面较深.埋下伏笔是说一件与后面内容无关紧要的事件,而一件简单的事,可以简单诉说文章中心.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铺垫和伏笔三点区别: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从题干的提问来看,答案包括令部分:观点+看法和理由,考生首先明确表达观点,然后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答案要有条理,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 杜甫《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用诗句“                            ”来表现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赏析。

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             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       勒:刻

C.有名于实               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       徇:徇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

也有人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如:“不值得热爱”、“不值得付出”、“不值得珍视”…… 还有人认为“值不值得取决于认知。只有认识到得失,并切实的感受到得失才能更加有效的认识到值不值得”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