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是住房,而是有点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就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整整四十年的情感。13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3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向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的缘故,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涵义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作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九十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叶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住的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第一次回国授课时,叶先生的手因粉笔过敏而开裂,她依然贴着胶布继续授课,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

C文章第六段中,叶先生对以往的患难生活只是淡淡地述说,艰苦环境中仍然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章,这充分表现出她热爱生活、柔情女性的一面。

D叶嘉莹先生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古诗词中的无限的涵义和意境。

E全文内容仅仅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作者对叶嘉莹高蹈的人生境界充满了钦佩和赞美之情。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4.叶嘉莹为什么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以及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1.BE(E项3分,B项2分,D项1分。A项、C项不得分 2.①内容上,交代了“家”对于叶先生的多重含义——家庭与精神家园。②形象上,通过对叶先生多难经历的叙述,展现她坚强执着的性格,丰富了传主形象。③结构上,引出下文。引出后文叶先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 3.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每点2分) 4.文中叶嘉莹认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而她所做的不是为了她个人。她一生为古诗词奔波,是为了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结合文本理解2分)启示: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典诗词;②担当传承大任(谈及责任即可);③淡泊名利,境界超然;④坚持理想,不懈追求。(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D.原文“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洋学生不能理解古诗词深意的障碍除了语言还有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选项中“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的理解是片面的。给1分。A.《祖国行》表达了叶嘉莹第一次回到故乡北京的喜悦心情,而非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此项为错误项,不得分。C.结合第六段内容,叶嘉莹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仍然完成大量著作,表现叶先生勤奋、执着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乐观的性格特点。选项“柔情女性的一面”理解错误,不得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2.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首先要打出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作用首先从内容上分析突出传主的什么品格,结构上分析要结合文段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注意分析和下文以及标题的作用。 3.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这是一道探究传主的精神拼品质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利用文中的事例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此题后者的综合,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前者,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用文中的材料和事实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给我一张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就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 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谷子似的字典。1949 年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 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已去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是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由于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儿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些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炭写下的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2)《离骚》一诗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                 

(3)淇则有岸,                。( 《氓》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

米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 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注释: 玩月:亦即赏月。这首词是作者知涟水军期间,登当地名楼——海岱楼赏月时的感怀之作。

海市:即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鳌戴三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一曰方丈)、瀛洲、蓬莱。

1.“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2.词的最后两句写“玩月”,请指出作者笔下月的特点,并简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陷重      辟:刑罚

B衣一袭    饷:馈赠

C每所      敷:铺叙,陈述

D时世祖不    豫:迟疑不决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

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

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

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

B.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C.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D.节日中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收到增进感情、宣泄情绪的效果。

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沦为消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B.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C.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下的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D.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节日,使其具有一系列仪式及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端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

B.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

C.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

D.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