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媒体格局的剧烈变革,让传统媒体人出现集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格局的剧烈变革,让传统媒体人出现集体焦虑。这种焦虑总比麻木好,因为它能促进媒体人主动迎接挑战新媒体的冲击。

B.美国海军拉森号驱逐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中国军民船跟踪监视,导致双方关系出现紧张。

C.美国军事专家里克·费舍尔表示,中国在新型“快舟2”运载火箭上使用的固体燃料技术,可以用来提高DF-ZF飞行器,使之具备洲际导弹的射程。

D.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地址绝不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私人午宴场合,而是两岸领导人的正式会面。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修改语病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改为“促进媒体人主动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或“促进媒体人主动应对新媒体造成的冲击”。C项,成分残缺,“提高DF-ZF飞行器”后面加“飞行性能”。D项,搭配不当,“地址”不是“正式会面”。所以选B。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选择类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四种为结构类语病,后两种为语意类语病。考生平时要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学会从主干方面梳理句子,然后再在枝叶上做文章,由面到点,逐步筛选语病。例如本题中的A项犯了句式杂糅的错误;C项缺少宾语;D项属于搭配不当的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值此深秋,又是      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寂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又一阵鼻酸眼胀。

张彪和几个卫士跑了过来,架住了司令    的身体。

千百吨永不融化的冰雪堆积在这里,构成一道冰雪屏障,蓝色的冰层张裂着阴森森的大口,奇形怪状的冰块      ,好象随时都可能爆炸。]

A.风雨飘摇   摇摇欲坠   摇摇欲倒

B.摇摇欲倒   风雨飘摇   摇摇欲坠

C.风雨飘摇   摇摇欲倒   摇摇欲坠

D.摇摇欲坠   摇摇欲倒   风雨飘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历史深处递过来的灯——史学家郑樵伟大的一生

杨雪帆

在莆田文化史上,郑樵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通志》,使他毫无争议地跻身于中国文化的杰出创造者中间。他著述《通志》时居住的三间草堂,数百年来虽然隐没在广业里的茫茫群山中,然而今天,它却是莆田文化地图上一条不可不提及的记忆之路。

郑樵的父亲是个太学生,家世并不显赫。郑樵自幼在家读书,日诵万言,常攀藤到霞溪对岸的溪东书堂与从兄郑厚切磋学问,纵论天下大事。十四岁时,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郑厚一起裹被负粮,到处借书求读。他走的是一条千百年来被车轮轧出来的坎坷土路。一阵雨过后,路就烂了--南北宋时一个读书人的生活就是这么一片泥泞。1119年父亲去世!1127年北宋沦亡!

1128年,南宋朝廷恢复以诗赋经义取士。这一年郑樵25岁,深感入仕如海市蜃楼。他不愿再下山应试。他从普天下排队求仕者的行列中走了出来,回到借书求读的游历路上。对郑樵来说,这是一种生存态度。

当时,莆田是全国藏书最盛之地。十年间,郑樵读遍了十几处藏书,进而搜尽图书。他的全部生活就是阅读。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路上。他以罕见的热情和高度的献身精神对待自己的信仰。他为书而活,这样的人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

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开始漫长的修史着书生涯。他写出《诗辩妄》等一系列着作,批判当时的儒学、经学,言词尖锐,给沉闷的中世纪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空气。他的影响渐渐超出兴化郡和东南一带。显然他的世界在夹漈山之外。在修史上,郑樵极力反对空言着书,主张从事实出发,让历史事实说话,因为历史是生动的实例和经验。

1138年,他请求朝廷支持他撰写一部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史》未准,就以布衣之身在夹漈山中尴尬地活着,“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1143年至1147年间,四十岁的郑樵经历了弟亡妻丧幼子夭的惨痛的人生,仍不辍于著述。

1148年,郑樵四十五岁,他又一次出现在行旅上。这回他徒步一千里,打算将140卷自著新书献给宋高宗。他在商贾云集、青楼林立的杭州等了近一年时间,最终希望落空。1150年,修史堂被官方查封。郑樵只好在夹漈山主峰侧一个必须穿过大片荒野林莽才能到达的虚谷中另筑三间茅屋隐居,这就是着名的夹漈草堂。

在草堂的纸灯笼下,他对史学架构和纂述体例思忖于心,从漫漫无涯的史料中爬梳剔抉,从林林总总的文本建构中寻找话语的行踪。一切始于寂寞中的思索。山中的生活极其粗糙,装束和饮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1151年,郑樵续娶游氏为妻。

次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一个山林穷儒凭一己之力构筑了中国史学上的一个神话。

1161年,郑樵五十八岁,二百卷《通志》终于抄写成书。前后历时三十年。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草木虫鱼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图谱之学。《通志》全书六百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又一部规模宏伟的纪传体史书。九月,郑樵最后一次离开夹漈草堂,进京献书。他没有再回来。1162年3月,郑樵一病不起,于当月初七宋高宗命进《通志》上殿之日,郁郁病逝于临安馆舍,政治乌托邦破灭了,郑樵归入真理,留下一部巨著和那个时代的一种心碎表情。

“破碎”是郑樵所处时代的特征。但在人生的碎裂声中,郑樵却奉献了一部完整的着作,并将它置于中华文化的价值中间。郑樵在每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内,在史学、文字学、音韵学、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另外,在氏族学,谥法知识乃至音乐领域,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郑樵死后,《通志》书稿被朝廷秘阁搁置,直到一百三十年后才得以刊印流传。

为什么郑樵会成为郑樵?在见证了数百年沧桑的夹漈草堂上,对他的研究刚刚开始。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通志》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发现,这部书籍已被赋予了令人惊诧的长久性,它是不朽的,它和作者将永远活在伟大的历史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4岁立志读遍古今书,十年间他不停地阅读,这些阅读为他以后写《通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B.郑樵是从1132年开始修史的,并且筑了修史堂,由于他志不在求官,所以他有向朝廷请求经济上的支持。

C.郑樵曾经两次进京献书,第一次献书失败后,郑樵气愤难抑,自己封闭了修史堂;第二次献书,终于获得高宗接见,命进《通志》上殿,但他病逝于临安馆舍。

D.郑樵读书,不是读死书,能给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空气;郑樵著书,同样重在创新,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E.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郑樵伟大的一生,通过时间的跨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为写《通志》的长久而艰难过程。

2.郑樵“立志读尽古书”,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破碎’是郑樵所处时代的特征”,其中“破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冋答。

4.美国的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你觉得对吗?请结合材料中郑樵的事迹说说你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收成

薛立彬

①顺义站在秋天的田野里脚下是踩上去软绵绵的被打碎的玉米秸他忽然就有了一种陌生感

②他记得小时候秋收秋种是要忙好长一段时间的掰玉米割玉米秸运玉米秸刨玉米根耕地整田垄播种这一整套程序一环扣一环没个半月二十天的是忙不完秋的。可是现在收割机一弄把玉米秸打碎耕地播种一条龙两三天就忙完了过去三秋大忙的一点儿影子也看不到了。

③那个时候玉米秸被割倒以后为了便于运输还要在田野里晾晒几天目的是除去水分减少重量在这晾晒的几天内玉米秸的下面就会成为蛐蛐、蚂蚱、蝗虫等昆虫的天地拨开玉米秸抓蚂蚱捉蛐蛐逮蝗虫再找一块空地生一堆火烤蝗虫、蚂蚱、蛐蛐吃那个香啊。

④还有生长着田野里的那些野果在收了玉米之后显露出来他和他的那些小伙伴儿在田野里疯跑去寻各种各样的野果找到野果装进衣服口袋装不下的就在衣服上蹭一蹭然后放进嘴里那个甜哟。

⑤顺义这会儿很想找一个人说会儿话但环视四周却没发现一个人。从前却不是这样到了秋收田野里都是人机器轰鸣的声音乡邻吵嚷的声音吆喝牲口的声音街坊四邻边干活边聊天聊收成聊家常那个热闹呀。

⑤可现在田野里空空旷旷连个人影也没有。“不一样了。”顺义自言自语地说“科技进步了人不受累了可这人的关系也疏远了。”

⑥顺义想起了刚才那个开着收割机收他家玉米的小伙子人长得倒是怪精神的可是说起话来噎死个人。这收割费用是四百六二块四顺义给他四百六,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两块四你也要啊。”

⑦“大哥你到商店里买东西少一分人家也不会卖给你。我加一百块钱的油给人家99块能行吗?”

⑧顺义看了小伙子一眼又给了他三块“不用找零钱了。”顺义气呼呼地说。

⑨“那可不行你不让我吃亏我也不能让你吃亏不是?”

⑩顺义踩着这软绵绵的玉米秸在田野里慢慢地走着他想过两天他的脚底下就要种上小麦小麦长出来天气就慢慢变冷冷着冷着就要过年了。过了年就是春天春天过去就是夏天夏天到了就收麦收麦后又要种玉米种了玉米又要收就这样一年年的过去了。

“张顺义——张顺义——”顺义正乱七八糟地想着呢田地那头儿他老婆正挥着手喊他呢。

“啥事?”

“啥事?猪场里的猪要生了你在那磨叽啥呢?也不带手机急死个人!”顺义一听拔腿就跑跑着跑着一脚踩空摔倒了顺义爬起来接着跑四十多岁的人了跑起来还像个小伙子。

(2015年11月16日《农村大众》)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题目为“收成”,可是却看不到主人公顺义忙碌,只看到顺义雇人帮他收割,说明他家人少,忙不过来。

B.收割之际,主人公站在秋天的田野浮想联翩,比较过去和现在收割的场景,有失落之感,对现代科技是有着抵触情绪的。

C.顺义和小伙子议价,为两块四而计较不已,一个斤斤计较的、懒惰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本文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写出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农民精神的影响。

E.小说最后这个情节,运用了细节描写,“还像个小伙子”一方面写出他听到老婆的呼唤之后快速反应的动作,一方面也表现看过田野之后愉快的心情,丰收了,跑起来当然轻快。

2.文中画线处都提到了“踩着软绵绵的玉米秸”,试分析其作用。

3.从文章开头四段可以看出顺义是个怎样的人?

4.有人说,本文的主题是是通过“丰收”来写人际关系的疏远?有人说,本文是通过“丰收”来写科技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你觉得呢?试分析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通过子路,孔子知道了长沮、桀溺的想法,孔子说“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明他之所以四处奔波参政,正是因为天下不太平,天下无道。

(2)耶酥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这句话与孔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一样的。

(3)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客吹洞箫的技艺高超,箫声引得潜藏在深涧里的蛟龙起舞,惹得独守在空船上的寡妇抽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题惠山寺

【唐】张祜

旧宅人何在,空门①客自过。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②。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注]①空门:佛门。②细莎:小草。

1.全诗虽写景,行迹藏其间,请说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2.请说出“云水暮钟和”在全诗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