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全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的是 ①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刘病日笃 ③而后...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全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的是  

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刘病

③而后今将图

④前辟四窗

西

⑥乳二世

⑦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⑧雄州

⑨襟三江而五湖

⑩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

徐孺陈蕃之榻

A.①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⑥⑦⑩

C.②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⑦⑧⑩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①②④⑤⑦⑧⑩全为名词作状语; ③为名词作动词,南飞;⑥名词用作动词;⑨名词的意动用法;(11)使动用法。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的是某一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例如,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⑨其翼若垂天之云

⑩去以六月息者也

⑾三餐而反

⑿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A①②④⑧⑨⑿  B④⑥⑧

C①③⑤⑦⑾⑿   D③④⑤⑥⑧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时维九月,序三秋            举酒

B之所趋异也                  心躁也

C所以兴怀,其一也            非利足也,而千里

D彭蠡之滨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二虫又何知           ②顷,持一象笏至

B.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②臣之进退,实狼狈

C.①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②州司临门,急星火

D.①呱呱               ②渔父莞尔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愠色  桀骜    委曲求全    殒身不恤   雀巢鸠占

B.倜傥  鼓枻    广有羽翼    轻而易举   食不果腹

C.慰籍  莞尔    推贤进士    惨淡经营   偃仰啸歌

D.焚烧  绯红    暗然神伤    芸芸众生   淡烟暮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到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E.文中范玉成对老书法家的字的赞叹和人死墨稿无法再改的情节,为下文范玉成的补写埋下了伏笔,烘托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2.作品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4.作品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