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陈省身:捷足占鳌头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陈省身:捷足占鳌头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头。昔贤今圣遑多让,独步遥登百丈楼。”这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写陈省身的诗。作为老师和证婚人,杨武之深谙陈省身的抱负与为人。

陈省身对此曾说:“誉不敢承。然论为学态度,则知已深谛我心也。”

陈省身潜心研究数学70余年,成果累累,在二十世纪全球数学家排名中,仅有两位中国人,他名列31位,华罗庚位列88。

陈省身晚年回顾自己的数学道路曾总结:“到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老师,学习最有发展的课题。”1930年,19岁的陈省身以“最优等毕业生”的成绩从南开大学毕业选择清华,走的正是这条路。

陈省身曾回忆:“1930年,清华决定办研究院。我看清楚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但家里不能供给我,所以必须要找公费。刚巧,那年清华开办研究院,三年毕业后授硕士学位,成绩优异者可派送出国两年。”“另一个目的,是想跟孙先生做点研究。”“孙先生”就是孙光远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专攻“投影微分几何学”,是当时中国数学家中唯一在国外发表论文的人。

因清华研究院算学系里只有陈省身一个学生,入学第一年,陈当了系主任熊庆来的助教,给学生讲“高等数学”,实际内容是解析几何。次年,才正式成为我国第一个数学研究生。

20世纪30年代初,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最快的时期。北大、清华由于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学术研究得以正常进行。1930年初,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清华大学由于庚子赔款,经费相对充裕,邀请了许多著名国际学者来华讲学,其中有蜚声世界的控制论创立者N·维纳。数学系也邀请国外名家来华访问,其中有汉堡大学著名的几何学家布拉希克。布氏做了一组演讲,题目是“微分几何的拓扑问题”。陈省身曾回忆,布拉希克的演讲深入浅出,大开眼界,使他深切考虑到去汉堡读书。

这是一次重要而关键的选择。他主动放弃已熟习的“投影微分几何”。他看到微分几何的正确方向是所谓“大型微分几何”,与拓扑学有密切关系,其系统研究,那时刚开始,而他还未曾入门。“那时候的心情,是远望这一座美丽的高山,还不知如何可以攀登。”陈省身后来形容。

“用美国退回的钱一般都去美国,去德国未免会有些周折。”张奠宙说,彼时杨武之教授是清华数学系的负责人,多方奔走终于成行。

陈省身仅用一年半就取得博士学位。按照派遣留学生的常规,取得博士学位至少得三年。此后,他去了巴黎大学,追随当代几何学大师E·嘉当,读常人难懂的“天书”,攀登几何学的高峰。

1937年夏,26岁的陈省身回清华任教,直升正教授。彼时,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北大、南开合并成立联合大学,从北京撤至长沙,又西迁昆明。

次年,华罗庚从剑桥学成归来,成为教授。战时的西南联大条件艰苦,陈与华还有一位老师同住一个房间,每人一个床,一个书桌,一个书架,一个椅子,房子很挤。但日后陈省身回忆那段岁月时说,三个人一清早没起床就互相开玩笑。虽然物质上艰苦,但生活很有意思。在煤油灯下,他们萌生出“整体微分几何”和“堆垒素数论”的重要工作。在西南联大六年,陈省身写了十多篇论文。

杨振宁当时就读西南联大物理系,他曾回忆,“陈教授是联大极出色和受欢迎的教师,和华罗庚等一批青年教授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数学研究的热烈气氛。”

在陈省身认为最好的三个中国朋友中,他和华罗庚的关系最好。1931年,比陈省身年长一岁的华罗庚也以“管理员”身份进清华。张奠宙描述,“他们夜以继日地听课、讨论、研究,目标是在国内外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陈省身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很多,包括严志达、王宪钟等后来成名的数学家。

陈省身曾感慨:“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是我一生的幸运。尤其幸运的是这群好学生对我的要求和督促,使我对课材有更深入的了解。”

陈省身在清华还收获了幸福的婚姻。郑桐荪教授十分赏识才华横溢的陈省身,有意纳为女婿,杨武之夫妇便促成了这桩婚事。

陈省身与妻子郑士宁相濡以沫60余年,在妻子60岁生日时,陈省身特地赋诗:“三十六年共欢怒,无情光阴逼人来。摩天蹈海岂素志,养儿育女赖汝才。幸有文章慰晚景,愧遗井臼倍劳辛。小山白首人生福,不觉壶中日月长。”

(选自《新京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的诗,主要是为了说明陈省身在数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对此陈省身颇为认同,“则知已深谛我心也”。

B北大、清华由于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学术研究得以正常进行,邀请了许多著名国际学者来华讲学,其中有蜚声世界的控制论创立者N·维纳。

C陈省身去汉堡留学读书主要起因于听布拉希克深入浅出的演讲,为此,他主动放弃已熟习的“投影微分几何”,申请后顺利地被派往德国汉堡。

D在西南联大时,陈省身认为结交的最好的三个中国朋友中,华罗庚应属第一;陈省身所结交的众多学生中也有后来成名的数学家严志达、王宪钟等。

E文中大量引用陈省身的话,直接写出了他的人生历程、生活状态和内心想法,表现了传主的精神风貌,同时使得这篇传记更为真实。

2.陈省身总结自己的数学道路时说:“到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老师,学习最有发展的课题。”请简要概括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3.这篇传记的最后两段写了陈省身在清华收获幸福婚姻的情况,你认为是否可以删掉?请说明理由。

4.陈省身能“捷足占鳌头”,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他在“为学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得分。 2.①从南开大学毕业选择清华,一是因为成绩优异者可派送出国两年;二是可以跟随芝加哥大学博士、专攻“投影微分几何学”的孙光远教授学习。②担任清华研究院算学系系主任熊庆来的助教,多次聆听世界级数学大师的演讲。③主动放弃已熟习的“投影微分几何”,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去了巴黎大学,追随当代几何学大师E·嘉当攀登几何学的高峰。 3.①从内容上看,前面主要介绍了陈省身作为科学家和教育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结尾处写他在婚姻方面的收获,使得传记内容更加丰富。②从结构上看,以陈省身收获幸福婚姻作结,使得传记结构更加完整。③这样写增强了传记真实性,可信度。 4.①抱负远大。他认为要想取得优异成绩,要“到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老师,学习最有发展的课题”。②眼界开阔。去汉堡读书,仅用一年半就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又去了巴黎大学,追随当代几何学大师读常人难懂的“天书”,攀登几何学高峰。③方向明确。他主动放弃熟习的“投影微分几何”,找到微分几何学的研究方向并努力去攻读。④与良友切磋。陈省身和华罗庚完成“整体微分几何”和“堆垒素数论”的重要工作,他们和一批青年教授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数学研究的热烈气氛。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传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由题干可知,选项中有两项是最恰当的,因此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析选项的表述是否最恰当。A项,“说明陈省身在数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与原文不符,文中主要是说他的“抱负和成就”。B项,“邀请了许多著名国际学者来华讲学……”只是说的清华大学,而没有北大。C项,“顺利地被派往德国汉堡”有误,原文是说经杨武之“多方奔走终于成行”。所以选ED。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解答思路 ,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这道题,选项A最容易被误选,“巨大成就”与原文第一段“杨武之深谙陈省身的抱负与为人”不相符,要注意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别。 2.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换句话说,就是陈省身在做数学道路上践行“到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老师,学习最有发展的课题。”的具体表现,因此可根据对文本的感知,首先确定答题区域,然后根据语段内容及提示,提炼出来关键信息分类概括作答。答题区域在文本的四至十段可据这些语段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例如本题,就要根据答题区域,将属于“到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老师,学习最有发展的课题。”具体表现的的语句提炼出来概括作答。 3.此题考查把握传记结构及其在传记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这篇传记主要写陈省在科学及教育上的成绩,而此处写其婚姻的幸福,自然能丰富文本内容,使传主的精神更完美,也能起到真实可信的作用。在结构上,以此结尾,自然使传记内容更完整。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传记文学中一般在最后会写一些有关传主家庭生活之类的内容,以此来丰富传主的形象与精神品质,从而使文本更全面完整,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达到完美,因此解答此类题,要结合着具体内容,从概述传记内容、前后内容的关系,结构上的作用,文体特征等方面分析作答。例如本题,陈省的婚姻幸福生活这一节肯定不能删掉,阐述理由时,就要结合着陈省的成就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文体特征等方面概括作答。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在理解全文内容基础上,找到描写陈省身“为学方面”的相关语句,再归纳概括。例如,去汉堡读书,仅用一年半就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又去了巴黎大学,追随当代几何学大师读常人难懂的“天书”,攀登几何学高峰。这足以表明陈省身在为学上眼界开阔的特点。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考生对这类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概括出了人物的具体表现,而没有结合着具体文本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例如,本题中,可根据题干的提示,要从陈省身的一些在为学方面的具体做法及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特点和考生对传主的评价等方面分析作答。只答其中一个方面是有失偏颇的,这样答题就会丢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1)《滕王阁序》中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感叹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庆幸未来还来得及补救的两句是:    

3)庄子在《逍遥游》中表现鹏徙南冥具有非凡气势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①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2.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家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2)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怀抱、远志和精神。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 “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