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闲 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闲 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 2.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答题关键词 “表达效果”,答题区间在“雨来春草一番多”。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结句的基本含义与表达特点,再结合诗歌内容与注释,分析该句在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诗歌前两句写世态炎凉,注释交代了创作背景,据此,结句显然是借景抒情。分析清楚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要结合诗歌表现方法包含修辞手法来理解,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叠词、修饰语的运用等,体味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解题步骤是:指出表现手法等—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2. 试题分析: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此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朋友离我而去,连仆人也乘机偷懒,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易错警示】此类题的实质是对诗意的理解,必须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如果只关注到三四两句,那么理解就会流于表面,从而认为诗人真有闲适之意而忽略了诗人真实的心理感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B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C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D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B.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称字(对平辈或长辈)出于尊敬。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D.对君王称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2)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米德指出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比赛,目标是登上一座很高的塔。一大群动物在塔下观看比赛,为参观者加油。旁观者都不相信那些青蛙能够爬到塔顶。“哎呀,这太难了!他们永远无法爬到塔顶。”“他们根本没机会成功。塔太高了!”开始有些青蛙一只接一只地摔下来。那些步伐稳健的青蛙,听了议论后,也都放弃了。一些小青蛙看着眼前的高塔,更是没有信心,站在原地未动。后来,其他青蛙都放弃了攀爬。只有一只青蛙,经过一番努力,到达了塔顶。

原来,那只登顶的青蛙是个聋子。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我给‘文学人物’写句话”主题活动中,赵伟同学写下的这句话(例句),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请你在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个,以“希望”开头拟写句子。要求在内容上能体现与人物相关的信息,句式、修辞等与例句基本相同。

例句:写给“祥林嫂”:希望就是你对阿毛的无尽惦念,如春天贺家墺漫山遍野的绿色,在你的心头鲜活到永远。

写给“清兵卫”:                                                   

写给“丹柯”:                                                        

写给“素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