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改秋官员外郎,与侍郎陆元方员外郎侯昧虚罪,已推,辄释之。武后怒其不待报,元方大惧,景俭独曰:“陛下明诏六品、七品官,文辨已定,待命于外,今虽欲罪臣,奈明诏何?”宰相曰:“诏为司刑设,何预秋官邪?”景俭曰:“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后以为守法,擢凤阁舍人。累迁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除殿中侍御史                 累除:多次升迁后被授予

B与侍郎陆元方员外郎侯昧虚罪   按:查办

C时隆州司马房嗣业益州司马     徙:迁移    

D由是知名                     稍:逐渐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景不惧隆州司马房嗣业的淫威,直面斥责他仗势凌人、横行不法的行为,受到官吏的称赞,杜景也由此显名。

B“遇徐、杜者必生,来、侯者必死”的称述,表明了徐有功、杜景执法的公正,也道出了百姓对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的不满。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有亏礼典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相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书未到,即视事,又鞭僚吏,将以示威。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1.C 2.B 3.D 4.(1)译:诏书没有下达,房嗣业就想马上上任,又鞭打(打板子)责罚小吏来显示威严。(2)译: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上天治理万物,可是我们治理却不和顺,这是我们做臣子的罪过啊。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中的“徙”解释为“迁移”错误,在文意上是讲不通的。回到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从句子来看,由“隆州司马”到“益州司马”应该是管制之间的调任,“徙”应为“调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正确断句为“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司马,但益州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难道着急领这几天的俸禄吗?连九重之旨也等不得,就急着的上任,这不是太过心急了吗?。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虚词“而” “何” “也”判定句读。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文段中虚词“而” “何” “也”判定句读,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中“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相州长史”错误。原文最后一节“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可以看出是“担任并州长史”。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即:就、视事:上任、笞:鞭打;(2)忝:愧、理:治理、和:和顺。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少时应试中明经 举,多次提拔做了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诏书没有下达,房嗣业就想马上上任,又鞭打(打板子)责罚小吏来显示威严。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司马,但益州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难道着急领这几天的俸禄吗?连九重之旨也等不得,就急着的上任,这不是太过心急了吗?”嗣业(听后)非常生气。景俭又说:你依仗咫尺的制书,真假还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谁能保证你的真假呢?徐敬业在扬州叛乱的灾祸,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说完呵叱左右散去,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又命任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未如志。益州的小吏作歌赞颂杜景俭说:“录事意,与天通;州司马,折威风。” 杜景俭由此渐渐出名。后入朝任司宾主簿,转调司刑丞。 天授中,杜景俭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就得死去”。改任秋官员外郎,和侍郎陆元方查办员外郎侯昧虚的罪行,审问完了,就释放了侯昧虚。武后对他不待朝廷批复就放人的做法大怒,陆元方非常害怕,景检独自向武后解释说:“陛下明令诏书规定六品、七品官,案件审清,待命于外,现在如果认为我有罪,那对皇帝明令诏书怎么解释?”宰相说:“诏书是为司刑官员规定的,和你们这些刑部官员有什么关系?”景俭说:“诏令一公布,御史台、大理寺这些部门没有区别。”武后认为杜景俭恪守法令,提升为凤阁舍人。又调升为洛州司马。 不久,调任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曾在晚秋拿出一枝梨花问大臣:“这是什么吉祥之兆?”众人祝贺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秋天第二次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只有杜景俭说:“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改变次序,改变就是灾祸。’《春秋》也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现在草木枯黄调落,可是梨树又开花,混乱阴阳啊。我私下担心陛下施行仁德、发布号令,有不足和混乱的地方。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上天治理万物,可是我们治理却不和顺,这是我们做臣子的罪过啊。”因此再次叩拜而谢罪。武后说:“真正的宰相啊!” 延载初年,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把他贬为秦州刺史。后又入朝担任司刑卿。圣历二年,又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契丹入侵,攻陷黄河以北数州,等到事已平定,武懿宗欲把当地官员全部定罪,杜景俭认为是形势逼迫并非本心,请全部予以宽宥。武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因为泄漏皇帝的话犯罪,降为司刑少卿。贬到并州任长史,道中病亡,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蒙学即发蒙开窍之教育教学,蒙学典籍是用于蒙学的经典教材。开办蒙学、编撰蒙学教材历史悠久。周谷城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汉书·艺文志》收有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和西汉史游的《急就章》都是为了初学启蒙之用的,可谓最早的蒙学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书不再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有了读书的需要与可能。当然,贵族或求仕途者与一般平民在读书的内容和目的上有区别,贵族和求仕途的人所读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是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的农工商小民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士大夫阶层诘诎聱牙的法定教科书并不适合他们诵读。为满足平民读书的需求,一些文人雅士为他们编写适合诵读需求的教材。于是,就出现了《兔园册》《杂字》《百家姓》之类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诵的村书。

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虽然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并不流行,在日常生活领域,远不如传播形式灵活、能够入民化俗的佛学和道家的影响大。考虑到维护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至宋明理学阶段,儒学已不再拘泥于正义、义疏之繁琐章句,而注重于义理层面的普及——兴办书院,举行讲会;编写《温公家训》《家礼》等家庭教育读本;编写《三字经》《童蒙须知》等童蒙读物,向普通民众宣讲和灌输儒学的基本义理。这些为普通民众甚至少儿所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取韵文体,便于口诵记忆,很快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以儒学义理普及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流传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社会制度的支持,能够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得天独厚的传播渠道。《社学要略》记载:“掌印官晓喻百姓,今后子弟,可读书之年,即送社学读书,纵使农忙,也须十月以后在学三月以后回家。……乡间社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清朝为了让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蒙学教育,甚至专门为民间孤寒子弟设立“义塾”。至于所学内容,大致是“初入社学,八岁以下先读《三字经》,以广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此外还讲授“近世教民俗语,及切于纲常伦理、道义身心者”,诸如《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由此可见,蒙学教育主要是对适龄儿童进行儒学思想的熏陶,让他们在粗通文字的同时,也接受“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

(选自王习胜《蒙学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有改动)

1.下列对“蒙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学历史悠久,按周谷城的说法,至少秦时就已出现

B蒙学即发蒙开窍之学,负有“化民成俗”的道德使命

C蒙学与社学关系密切,适龄儿童可在社学中接受蒙学

D蒙学的对象是农工商小民,他们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

2.下列关于蒙学读物在历史上流传不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维护儒学核心价值观,儒家借鉴佛、道做法,以童蒙读物的方式宣传儒学的基本义理。

B以普及儒学义理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有着社会制度的支持,得以利用学校教育的传播渠道。

C宋明理学阶段,为普通民众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用韵文体,这加速了蒙学读物在民间的流行。

D与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诘诎聱牙不同,文人雅士为满足平民读书要求编写的教材适合诵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增广贤文》是历史上著名的蒙学教材。

B清朝重视蒙学教育,适龄儿童通过社学、“义塾”广见闻、便日用、习伦理、懂道义。

C汉代儒学尽管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缺乏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

D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灌输儒家基本义理,始终是蒙学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800字

成长是一条起伏的山路,铸就不平凡的人生;成长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谱写了快乐的记忆;成长是一段不懈的旅程,因为梦想在前方。青春岁月,我们有太多的感悟,让我们在快乐中成长,与梦想同行,做一个快乐的追梦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微信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表,请据此写出调查结论,并对微信用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结论和建议均不超过25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的气味》一文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文,补写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特别发达的嗅觉。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的一个人物,能嗅到寒冷的气味。其实寒冷是没有气味的,但是福克纳这样写了,我们也并不感到他写得过分。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实际存在着两种气味,一种是          ;一种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算是羞耻。      ,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