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雾树溟潆叫乱鸦②湿云初变早来霞③细雨犹寒后夜花④酒...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雾树溟潆叫乱鸦②湿云初变早来霞③细雨犹寒后夜花④酒家依岸扎篱笆

⑤东风已绿先春草⑥村艇隔烟呼鸭鹜⑦莫遣江声入远沙⑧深居久矣忘尘世

A⑤③④⑥②①⑦⑧   

B.①②⑤③⑥④⑧⑦

C.②①⑤③④⑥⑧⑦   

D.⑤③①②④⑥⑧⑦

 

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诗句中意象的对应,同时注意诗歌的仄起平收。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中通过词性的对称可知①②、⑤③、⑥④、⑧⑦衔接,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②③④⑦在后,由此可以得到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亚洲近期多数国家对美国所主导的金融体制表示出强烈的憎恨,纷纷表示将参加由中国所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B.全球外汇储备下降主要出现在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的中国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生产国,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抵御资本外流而抛售了美元。

C.中央对公款消费的限制、环境保护的倡议和鱼翅市场鱼龙混杂假货多,造成近年来这类高档食材几乎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

D.据《华盛顿邮报》,中国在2011年至2013年里消耗的水泥量大约为66亿吨左右,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所使用的水泥量还多。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1)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2)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和“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崇敬有加。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百姓往往       

(3)肉体享乐的干扰——生活快乐舒适,这是      ,要是这些成了你生命中的最主要的东西,你就绝对无法完成你的使命。

A.异曲同工    敬而远之   无可非议

B.殊途同归    敬而远之   无可厚非

C.殊途同归    望而生畏   无可非议

D.异曲同工    望而生畏   无可厚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近代爱国“布衣”——王韬

王韬1828-1897字紫诠,号仲搜,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读书世家,“少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能终身不忘。”然而,他却不喜爱八股时文,“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他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第二年到南京乡试却未能考中。此后,他即转而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1849年夏,王韬的父亲在上海病逝。为生计所迫,王韬受聘到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工作。深受林则徐、魏源等影响的王韬,阅读了许多西方有关科学、史地等著作,思想上受到启发。对西方先进思想、技艺的了解,使他认识到“西夷”不同于一般的夷狄。针对中国积弱的现实,他继魏源之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王韬用向当权者上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1859年,他在给江苏巡抚徐有壬的信中,提出了“和戎、防海、弭盗”三大主张,徐有壬对其建议很重视。可是,徐有壬不久即故去——王韬在失望之余又向上海道吴煦等献策,吴煦等虽采纳了他的某些建议,却未重用他,这使他很失望。在“西事方殷,海疆多故”之际,王韬忘却了个人的饥寒,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此岂肉食者所能远谋,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窃虑者也”。他在同朋友谈论国事时,“往往声震四壁,或慷慨激昂,泣数行下”。

1861年,李秀成领导太平军向上海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满怀失意的王韬在避难回乡后出于一展抱负的想法,于1862年初上书太平军,建议太平军停攻或缓攻上海,力争长江上游以巩固后方。这个策略是很合理的,但可惜太平军未能采纳。后来,此书落入清军手中,王韬因“通贼”而受到通辑,被迫逃到香港。王韬到香港后,没有可能再参加秀才必须进行的岁试,这使他失去了秀才身份,成了地地道道的“布衣”。

王韬在香港曾与英国学者理雅各合译中国的四书五经,理雅各回国后,他又应邀去英国与其继续合作。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文明使他大开眼界,促进了他对西方的认识,对他整个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中,王韬仍时时关注着苦难的故国,如其诗中所写,虽然“九万沧溟掷此身”,仍“尚戴头颅思报国”。他曾与英国友人一起探讨禁绝鸦片的办法,他的《漫游随录》详细记载了其在英法等国的见闻,也是为使国人“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1870年,王韬返回香港后,根据外交资料编著了《法国志略》,该书是要通过法国由强转弱一事来说明:忽略历史发展的趋势,不知己知彼就必然失败,但失败可使人清醒,可以成为转败为胜的关键。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人办的第一家日报——《循环日报》,意在借时论影响当世。他公开宣称要借“日报立言”,以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他经常在报上发表评论,鼓吹变法,图谋富强。其《变法》《变法自强》《洋务》等文章有力地阐明了变法的重要性,他说:“设我中国至此时而不一变,安能埒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这种力倡变法的主张对于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甚大。

王韬不仅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变法的内容。他在指出中国官场中“因循、苟且、蒙弊、粉饰、贪罔、虚矫”等弊端后,提出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都应加以变革,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还多次呼吁要开矿、修铁路,架设电线,认为这些都是“实关至要”的事情。对于只重视“船坚炮利”的洋务派们,他则给以有力的批评,说他们“虽袭西法之皮毛,而犹如附肉于骨,剪彩为花,其血脉终不能流通,色泽终不能焕发”。这确实是道出了洋务派的一大弱点。

王韬在香港期间还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君民共治”才能“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才能“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焉”。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些说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 选自李景光《近代爱国“布衣”——王韬》,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韬少年时聪明好学,虽然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因为他不喜欢写八股文,在乡试中没认真答卷故没能够考中。

B.王韬深受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影响,通过阅读西方科学、史地等著作,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的现实,就要向西方学习。

C.王韬曾先后给江苏巡抚徐有壬、上海道吴煦等上书献策,两人对他的建议都很重视,也采纳了某些建议,却都未重用他,令他很失望。

D.王韬提出对西方列强要“师其所长,夺其所恃”,意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其“所恃”是为了“强中”,而“强中”才能“攘外”。

E.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

2.王韬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针对中国的现实,他认为主要应学习什么?请简要分析。

3.王韬力倡变法,请用自己的话对其变法内容做简要概括。

4.王韬既向朝廷官员上书,也向起义军将领上书,怎样看待他的这些行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屈原《离骚》中的“                               ”表现了其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3)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已将入,              。(《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读长恨辞

[]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