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每个人都是作者,也是自己必须...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每个人都是作者,也是自己必须负责的主编和出版者,那么传统的编辑制度就________了。这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无聊平庸泛滥。如今,在网络上,恰恰是平庸之作________,而真正有读者的作者却________,粉丝就是________。

A.行将就木   门可罗雀   锋芒毕露   证据

B.日薄西山   无人问津   脱颖而出   证明

C.日暮途穷   门庭冷落   崭露头角   表现

D.山穷水尽   黯淡无光   出类拔萃   说明

 

B 【解析】 试题分析:“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用在这里不合适。“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用在这里合适。“日暮途穷”指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不合语境。 “山穷水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辨析近义词,必须要从所给词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等角度考虑,一定要切合语境。本题只要能准确判定第一个空,就可以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 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B.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C.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D.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E.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最动听的歌声   

【美】罗杰·迪恩·基瑟

“孩子,你乐意替我读点东西吗?”当我刚躲到铁轨旁的一个桥洞里时,那个正坐在火堆旁烤火的老流浪汉就问我。我点点头。   

老流浪汉把背包从背上拿下来,把包里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倒在地上。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

“在这里,孩子!”他兴奋地叫道。

“那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上面贴着邮票的纸卡片。“是像信一样的东西吗?”我问。

“这叫明信片。”

我伸手接过那皱巴巴、脏兮兮的明信片,仔细地看着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我发现上面盖的邮戳是一个已经有些久远的日期:1951年11月27日。

昨天,我又一次从孤儿院跑了出来。目前,除了躲在这个桥洞里,我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桥洞里时常住着流浪汉,今天我又遇到了一个。“你可以给我读读上面的字吗?”老流浪汉又问。

“老先生,难道你不认识字吗?”

老流浪汉没有回答。他慢慢地低下头看着地面,然后抱紧了头。

“如果我说错了什么,我很抱歉。”我低声说道。然后,我看着明信片开始读:“你在美国好吗?我永远都会为你感到骄傲。同时,我也很想念你!爱你的梅妮。”

“梅妮是谁?”我问。

“我姐姐。她住在巴黎。”

“我知道那个地方,在海那边。”

这时,我看见泪水慢慢地从老人的脸颊流了下来。我想,他一定是想他的亲人了。每当想起我死去的父母,我也会流泪。   

我尴尬地咳嗽了一声,然后把明信片递回给他,说:“老先生,谢谢你跟我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接过明信片,然后把它放进那件破旧的羊毛上衣的口袋。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教你认字,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看信了。”

他摇摇头,转身回到火堆旁继续烤火。我也坐了过去。但我们都没有说话。

几分钟后,老人开始唱歌。

这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歌声。我在孤儿院的电视机里听过许多人唱歌,但都不如老人的歌声动听。

突然,我听到身后有响声。我转过头,看见了两个铁路护卫队员,手里拿着棍棒,正朝我们跑来。就在我有点发慌时,他们却突然停了下来。我敢肯定,他们也被这如此美妙的歌声惊呆了。我想这也许是老人的姐姐为他骄傲的原因。

两三分钟后,老人的歌声停止了。我等着那护卫队员来驱赶我们。但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却转身离开了。

我看着老流浪汉,说:“老先生,你完全可以到电视上去唱。我相信你肯定能成为一个歌星。真的!”

“我永远不会再在公众面前唱歌了。”他答道。   

“为什么不?”

“我被迫在公开场合为德国纳粹唱过歌。战争结束后,我就发誓,永远不再在公众面前唱歌。孩子,那是我永远的伤痛。”

说完,他脱下他的羊毛上衣,卷起袖子,举起他的手臂给我看。他的手臂上有文身,那是几个有点褪色的数字。

“你为什么文那些东西在手臂上?据我所知,别人文的都是图案。”

“这是囚犯的编号。”说完,泪水再次从老人的脸颊流下。   

我曾学过历史,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无辜的人成了德国纳粹所建造的集中营里的囚犯,他们被迫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被残忍地夺去了生命。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慰老人,只是默默地看着他。

老人没再说什么。他重新穿上他的羊毛上衣,然后背起他的背包,朝我挥挥手,就转身走上了空荡荡的铁轨。

我站在那里看着老人孤独的背影渐渐远去。最后,伴着那最动听的歌声,老人消失在远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我”在桥洞里邂逅一个老流浪汉的故事,主要写了老人请“我”读明信片给他听、“我”听老人唱歌以及老人讲述他二战时的事情等内容。

B.老流浪汉永远的伤痛是被迫在公开场合为德国纳粹唱过歌,他内心充满自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就发誓,永远不再唱歌。

C.虽然那是一个“皱巴巴、脏兮兮的明信片”,但对老流浪汉来说,那是他的情感寄托,他想念亲人时就会拿出来。

D.当“我”提议教老流浪汉认字时,他摇摇头拒绝了,因为他年纪大了,也没有精力学了,另外明信片上面的文字早已刻在他的心中。   

E.小说中两次写到泪水“从老人的脸颊流下”,虽然具体情境不一样,但这两处细节描写反映的老人内心的情感是一样的。

2.小说以第一人称为有限视角来见证故事情节的推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老流浪汉这一个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4.作者将题目命名为“最动听的歌声”有哪些深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渴望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                               

(2)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孟浩然“                                ”的豪情,也因为范仲淹的一句“                                ”而名震天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

    

【宋】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被贬到惠州时所作。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是商业繁盛之地。

1.“寒食”“新年”是两个特定的时节,一般在诗中表达“流年之叹”。但诗人在本诗中赋予它新的意蕴,联系全诗简要对此进行分析。

2.以景写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手法。不同的诗人其写景各有不同。请简要赏析本诗首联、颔联是如何写景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

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倌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及奂迁大司农,规复代为度辽将军。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大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途,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正元帅,以众望             从:顺从

B.坐系廷尉,输左校             论:判决

C.西羌大三辅,围安定           寇:贼寇

D.欲退身避第,上病,不见听     数:屡次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B.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C.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D.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规虽出生官宦,但到他这一代时他依然为平民。后来得到郡守的赏识被任命为功曹,破敌之后,又被举荐为计掾。

B.面对徐璜等人的无端诬陷,皇甫规坚守节操,最终被判决到左校服苦役。

C.身为度辽将军,皇甫规任人唯贤,力荐才高职卑的张奂担任大司农,自己甘当他的副手。

D.皇甫规身在官府,心有节制。党锢事件后,天下贤士大多受到牵连,他因为自己“幸免”而感到耻辱,并上书以求被判罪。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2)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