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益州司马,除书未到,欲即视事,又鞭责僚吏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 改秋官员外郎,与侍郎陆元方员外郎侯昧虚罪,已推,辄释之。武后怒其不待报,元方大惧,景检独曰:“陛下明诏六品、七品官,文辨已定,待命于外,今虽欲罪臣,奈明诏何?”宰相曰:“诏为司刑设,何预秋官邪?”景检曰:“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后以为守法,擢凤阁舍人。累迁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殿中御史                    累除:多次升迁后被授予

B.与侍郎陆元方员外郎侯昧虚罪      按:查办

C.时隆州司马房嗣业益州司马     徙:迁移    

D.由是知名                     稍:逐渐。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检不惧隆州司马房嗣业的淫威,直面斥责他仗势凌人、横行不法的行为,受到官吏的称赞,杜景检也由此显名。

B.“遇徐、杜者必生,来、侯者必死”的称述,表明了徐有功、杜景检执法的公正,也道出了百姓对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的不满。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有亏礼典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相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书未到,欲即视事,又鞭责僚吏以示威。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1.C 2.B 3.D 4.(1)诏书没有下达,房嗣业就想马上上任,又鞭打(打板子)责罚小吏来显示威严。(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上天治理万物,可是我们治理却不和顺,这是我们做臣子的罪过啊。 【解析】 1. 试题分析:C 徙:调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 试题分析: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并列句式和语气词。 3. 试题分析:“担任相州长史”错,“担任并州长史”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是“担任相州长史”错,“担任并州长史”。 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即”“视事”“笞”“忝”“理”“和”。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即”“视事”“笞”“忝”“理”“和”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杜景检,冀州武邑人。少时应试中明经举,多次提拔做了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诏书没有下达,房嗣业就想马上上任,又鞭打(打板子)责罚小吏来显示威严。景检对他说曰:“公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司马,但益州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难道着急领这几天的俸禄吗,连九重之旨也等不得,就火急的上任,这不太过心急吗?”嗣业更加生气。景检又说:你依仗咫尺的制书,真假还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那个能保证你的真假呢?徐敬业在扬州叛乱的灾祸,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说完呵叱左右散去,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又命任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未如志。益州的小吏作歌赞颂杜景检说:“录事意,与天通;州司马,折威风。” 杜景检由此渐渐出名。后入朝任司宾主簿,转调司刑丞。 天授中,杜景检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到徐有功、杜景检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就得死去”。改任秋官员外郎,和侍郎陆元方查办员外郎侯味虚的罪行,审问完了,就释放了侯味虚。武后对他不待朝廷批复就放人的做法大怒,陆元方非常害怕,景检独自向武后解释说:“陛下明令诏书规定六品、七品官,案件审清,待命于外,现在如果认为我有罪,那对皇帝明令诏书怎么解释”宰相说:“诏书是为司刑官员规定的,和你们这些刑部宫员有什么关系?”景检说:“诏令一公布,御史台、大理寺这些部门没有区别。”武后认为杜景检恪守法令,提升为凤阁舍人。又调升为洛州司马。 不久,调任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曾在晚秋拿出一枝梨花问大臣:“这是什么吉祥之兆?”众人祝贺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秋天第二次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只有杜景检说:“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改变次序,改变就是灾祸。’《春秋》也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现在草木枯黄调落,可是梨树又开花,混乱阴阳啊。我私下担心陛下施行仁德、发布号令,有不足和混乱的地方。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上天治理万物,可是我们治理却不和顺,这是我们做臣子的罪过啊。”因此二拜而谢罪。武后说:“真正的宰相啊!” 延载初年,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把他贬为秦州刺史。后又入朝担任司刑卿。圣历元年,又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契丹入侵,攻陷黄河以北数州,等到事已平定,武懿宗欲把当地官员全部定罪,杜景检认为是形势逼迫并非本心,请全部予以宽宥。武后听从了杜景检的建议。一年多,杜景检调任秋官尚书,因为泄漏皇帝的话犯罪,降为司刑少卿。贬到并州任长史,道中病亡,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蒙学即发蒙开窍之教育教学,蒙学典籍是用于蒙学的经典教材。开办蒙学、编撰蒙学教材历史悠久。周谷城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汉书·艺文志》收有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和西汉史游的《急就章》都是为了初学启蒙之用的,可谓最早的蒙学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书不再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有了读书的需要与可能。当然,贵族或求仕途者与一般平民在读书的内容和目的上有区别,贵族和求仕途的人所读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是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的农工商小民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士大夫阶层诘诎聱牙的法定教科书并不适合他们诵读。为满足平民读书的需求,一些文人雅士为他们编写适合诵读需求的教材。于是,就出现了《兔园册》《杂字》《百家姓》之类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诵的村书。

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虽然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并不流行,在日常生活领域,远不如传播形式灵活、能够入民化俗的佛学和道家的影响大。考虑到维护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至宋明理学阶段,儒学已不再拘泥于正义、义疏之繁琐章句,而注重于义理层面的普及——兴办书院,举行讲会;编写《温公家训》《家礼》等家庭教育读本;编写《三字经》《童蒙须知》等童蒙读物,向普通民众宣讲和灌输儒学的基本义理。这些为普通民众甚至少儿所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取韵文体,便于口诵记忆,很快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以儒学义理普及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流传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社会制度的支持,能够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得天独厚的传播渠道。《社学要略》记载:“掌印官晓喻百姓,今后子弟,可读书之年,即送社学读书,纵使穷忙,也须十月以后在学三月以后回家。……乡间社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清朝为了让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蒙学教育,甚至专门为民间孤寒子弟设立“义塾”。至于所学内容,大致是“初八社学,八岁以下先读《三字经》,以广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此外还讲授“近世教民俗语,及切于纲常伦理、道义身心者”,诸如《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由此可见,蒙学教育主要是对适龄儿童进行儒学思想的熏陶,让他们在粗通文字的同时,也接受“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

                   (选自王习胜《蒙学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有改动)

1.下列对“蒙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学历史悠久,按周谷城的说法,至少秦时就已出现。

B.蒙学即发蒙开窍之学,负有“化民成俗”的道德使命。

C.蒙学与社学关系密切,适龄儿童可在社学中接受蒙学。

D.蒙学的对象是农工商小民,他们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

2.下列关于蒙学读物在历史上流传不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维护儒学核心价值观,儒家借鉴佛、道做法,以童蒙读物的方式宣传儒学的基本义理。

B.以普及儒学义理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有着社会制度的支持,得以利用学校教育的传播渠道。

C.宋明理学阶段,为普通民众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用韵文体,这加速了蒙学读物在民间的流行。

D.与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诘诎聱牙不同,文人雅士为满足平民读书要求编写的教材适合诵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增广贤文》是历史上著名的蒙学教材。

B.清朝重视蒙学教育,适龄儿童通过社学、“义塾”广见闻、便日用、习伦理、懂道义。

C.汉代儒学尽管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缺乏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

D.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灌输儒家基本义理,始终是蒙学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寒假期间,小赵回到了大山深处的老家。当了一辈子木匠的爷爷带他在村里散步,看到新修建的宽阔的柏油马路,小赵说:“太给力了!”了解国家为山区发展提供的优惠政策后,小赵说:“因为政策给力,我们才会发展得这么快。”爷爷说:“你左一个‘给力’,右一个‘给力’,什么是‘给力’啊?”

若你是小赵,请结合爷爷的职业,以恰当的语言给爷爷解释其中一个“给力”。不超过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的内容,按要求答题

近年来,湖北经视相继推出《阿星校长开讲》《蔡一咵天》《江涛视点》等节目。这些节目关注民情,涉猎普通百姓生活;审视社会,评述平凡人间是非。节目播出至今,观众好评如潮。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以上节目拟写一幅宣传标语。

要求:

(1)所写标语不得抄袭材料中的语言。

(2)标语总字数不得少于14个字。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入京,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战栗。________。现在苏东坡被他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着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

①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

②但可爱、高贵、魅力这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

③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④也构不成自我护卫力

⑤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

A.④①③⑤②   

B②④①③⑤   

C⑤②④①③  

D①③⑤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