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

现代文阅读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1.C 2.A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四段,文中的句子是“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文中说英式教育是“貌似以‘玩乐’为主”,并非真正的“以玩乐为主”。而选项却是“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选项把原文的概念偷换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概念偷换了。 2. 试题分析:A项“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说法有误,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选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首先应明确归纳的思维过程:通常情况下,一是读原文知大意,二是审题干明要求,三是作对应析要点,四是组织语言加以概括。而最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归纳,即掌握归纳的技巧。根据试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2)合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也的确说了不止一个意思,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3)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4)提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它的答案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归纳时要借助于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如本题A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说法错误,原文第四节是说“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可见选项的观点是“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并非作者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将“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概括成作者的观点,张冠李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 必须写议论文。       2 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火中生莲

李舫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①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①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石阶似巨龙蜿蜒入云。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这一年是1684年。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②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③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④元和十四年元月十四日,1200年前一个阴冷晦暗的冬日,韩愈蹒跚着走出长安,以戴罪之身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向南。

⑤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在被押送出京后不久,韩愈的家眷亦被斥逐离京。就在陕西商县层峰驿,他那年仅十二岁的女儿竟病死在路上。仕途的蹬蹭,女儿的夭折,家庭的不幸,命运的乖蹇;因孤忠而罹罪的锥心之恨,因丧女而愧疚的切肤之痛;对宦海的愁惧,对京师的眷恋……悲、愤、痛、忧,一齐降临到韩愈头上。

⑥然而,这又怎样?

⑦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恰是韩愈的忧思与隐忍,与百姓的忧愁悲苦相比,个人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四月二十五日,韩愈辗转三月余,终于抵达潮州,行程八千里,费时近百天。但是,他甫一抵潮,即理州事,芒鞋竹杖草笠蓑衣,与官吏相见,询问百姓疾苦。元和十四年的潮州,风不调,雨不顺,灾患频仍,稼穑艰难。先是六月盛夏的“淫雨将为人灾”,韩愈祭雨乞晴。淫雨既霁,稻粟尽熟的深秋,又遭遇绵绵阴雨。过量的雨水使得韩愈焦虑不已,他为自己无力救灾而深感愧疚,“非神之不爱人,刺史失所职也。百姓何罪,使至极也!”炽诚竣切,跃然纸上。此后不久,韩愈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祭祀鳄鱼的活动。潮州鳄鱼的残暴酷烈,韩愈途经粤北昌乐泷时,即有耳闻。为此,韩愈写了《祭鳄鱼文》,文字矫捷凌厉,雄健激昂。一篇檄文,数次围剿,常年困扰百姓的鳄鱼被驱逐,韩愈迅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韩愈在潮州还有修堤凿渠之举。《海阳县志〃堤防》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潮州磷溪镇有一道水渠叫金沙溪,当地传说是韩愈命人开凿的。清澈的渠水,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田畴。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金沙,奔涌浩荡;稻海谷浪,扬波叠翠。潺潺的水声,千百年来,似乎在不断地诉说着韩愈当年的功绩。

⑧韩愈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办者,但对潮州文化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办好潮州乡校,“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百千之数,其值几何?据李翱著《李文公集》所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故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如此算来,百千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把治潮八个月的俸金,全数捐给了学校。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大胆起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隽彦赵德主持州学。起用当地人才主持州学,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

⑨以元和十四年为起点,时光向后翻过273年——这是公元1092年,另一个失意文人苏东坡在不远处的扬州独自徘徊,气贯长虹的《潮州韩文公庙碑》②横空出世。苏东坡凛然发问:韩愈一介布衣,何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何以“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

⑽韩愈没有把自己刻在潮州的石碑上,却留在了百姓的口碑里。感戴韩愈在潮州的所作所为,潮州百姓将此地江山以韩愈命名: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侍郎亭……草木如有知,能不忆韩郎?

⑾谁也未曾料想,一个卑微行者捧出的虔诚心肠,在此后的1200年,紧贴着大地,散播成中华民族的气度和风骨……

⑿元和十四年,韩愈于潮州还曾亲手栽植橡木。而今,这些橡木已蓊郁成林,环绕韩文公祠,状如华盖,遮天蔽日。此树含苞不易,着花更难,时或春夏之交偶放一枝,熊熊若火莲,肃穆端庄,异常美丽。

(原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有删改)

【注】①吴兴祚为官清廉,在任时,奏请罢除盐埠、渡税、渔科等苛捐杂税,又奏请允开海禁。②苏轼被贬扬州时,接受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为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撰写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

1.被贬潮州的韩愈为民做了哪些实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石阶似巨龙蜿蜒入云。

②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金沙,奔涌浩荡;稻海谷浪,扬波叠翠。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第②⑨段两处,以时间为接点,前退后翻,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登润州城

唐代 丘为

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1.本诗第一联中“迷”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诗的主要写作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               

(3)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两句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                        ”两句,描绘在柳州城楼上所见的近景,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表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

(5)李商隐的《无题》中用双关语意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后亦指一切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6)商山早行》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