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飚yáng 央浼m...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yáng         miǎn       市脍          张冠李戴

B.发jī          造sù        通霄          别出新裁

C.黑黝黝yǒuyǒu             悲悯          百折不饶

D.堂ào           愿sù        尺牍          厉行节约

 

D 【解析】 试题分析:A央浼měi B市脍、通霄、别出新裁 C百折不饶。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综合考核字音和字形的题目,字音考核的主要是形声字和生僻字,形声字“浼、塑、坳、隅”,生僻字主要考核“飚”“赍”“黝”注意记忆。字形一般为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变形。如“侩”和“脍”、“宵”和“霄”通过形旁辨义即可区分,“挠”和“饶”只要读准字音即可辨析。 【名师点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幸福的玫瑰

【美国】阿·戈登

那年春天,每周六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小姐送去一朵玫瑰,那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朵。

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在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从一开始我送玫瑰的时候,就觉得这事有点儿古怪。第一次送玫瑰的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忘记给我送花人的名片了。

“没有名片,詹姆斯。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奥森老爹说。

有人送花给凯洛琳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我们小镇里的人都知道,凯洛琳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她与潘尼曼已订婚多年,一直在等他。但潘尼曼在医院实习期间,爱上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美人,叫克丽丝汀。

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都鄙视她,说她的坏话。至于可怜的凯洛琳小姐,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一连半年,她足不出户,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甚至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

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我把那个盒子递给她,她满脸惊讶——“给我的吗?”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洛琳小姐。下个星期六,又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一定在等待着我。她的两颊微红,头发也不那么散乱了。

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弹风琴了,我看见她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多么勇敢。”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我照例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在她有点儿自豪,表现出一种傲岸自尊的神气。这一晚是我去凯洛琳小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我把盒子递给她,说:“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过,奥森老爹说他会继续送花来的。”

她踌躇片刻,说:“詹姆斯,你进来一下。”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个精雕的帆船模型。“这是我祖父的。”她说,“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那些玫瑰。”她把盒子打开,轻触娇嫩的花瓣,说:“花瓣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

回花店后,我做了一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我在奥森老爹那儿找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只见上面是奥森老爹潦草难辨的笔迹:“潘尼曼,五十二朵美国红玫瑰,每朵两角五分,共计十三元。已全部预付。”原来如此,我暗自思忖,原来如此!

直到许多年过去。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一切都没有改变。我跟他聊了一阵,随后问:“凯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凯洛琳小姐?”他点点头,“她嫁给了乔治,那个开药店的,人不错。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哦!”我有点惊讶。我想让奥森老爹知道我当年有多精明,“你猜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相好凯洛琳小姐呢?”奥森老爹叹了口气:“唐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

送花的不是潘尼曼,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我瞪着眼睛看着他:“那么花是谁送的?”“一位太太。”奥森老爹说,他小心翼翼地把栀子花放进盒子,“她说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送花的是克丽丝汀。”

“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选自《最经典的微型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镇上的女人鄙视克丽斯汀,说她的坏话,是因为她们普遍认为克丽丝汀抢走了凯洛琳的未婚夫,害惨了凯洛琳。

B.医生潘尼曼抛弃未婚妻,见色忘利,寡廉鲜耻。小说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衬了年轻女郎克丽丝汀的美德。

C.故事一开始,奥森老爹要求我为送花的人保密。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寻找”真正的送花人的兴趣。

D.凯洛琳送“我”帆船模型,既是感谢“我”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给她带来温暖,也是希望“我”以后的生活能一帆风顺。

E.小说叙述了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故事,但作者以奥森老爹的花店为线索,使整个故事结构紧凑,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2.克丽丝汀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4.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深沟和山丘间畅游的场景。

(2)《滕王阁序》中,王勃于滕王阁上俯瞰时,看到了许多富贵人家,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里的话,重点描述大鹏对风的依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④在,舂来依旧裹长条。

【注】①唐彦谦:唐代诗人,才高负气,久试不第。②楚灵王喜欢细腰,大臣、宫女争相不吃饭,饿成细腰来邀宠。③韩僵:晚唐诗人,颇有才干,曾因触怒权臣而被贬。④灵和:恬淡的修养;标格:品格。

1.《垂柳》第一句中的“绊惹”一词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唐诗以柳喻人,韩诗以柳自喻,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题。

李温陵者,名贽,泉州人。少举孝廉,道远不再上公车,后为姚安太守。公为人中燠外冷,丰骨棱棱。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潜心道妙久之自有所契超于语言文字之表诸执筌蹄者了不能及。为守,法令清简,不言而治。每至伽蓝,判了公事。与名僧参论虚玄。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奇其节,疏令致仕以归。

初与楚黄安耿子庸善,罢郡,遂不归,携妻女客黄安。中年得数男,皆夭。体素癯,澹于声色:又癖洁,恶近妇人。故虽无子,不置妾婢。后妻女欲归,归之。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子庸死,公至麻城龙潭湖上,与僧无念、丘坦之聚。日以读书为事。其为文不阡不陌,抒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视。性爱扫地,数人缚帚不给。衿裙浣洗,极其鲜洁。一日,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独存鬓须。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之远坐,嫌其臭秽。

公气既激昂,行复诡异。发道学之隐情,读之者高其识,畏其笔。斥异端者,日益侧目。始有以幻语闻当事,当事者逐之。于时左辖刘公东星,迎公武昌。无何,复归麻城。时又有以幻语闻当事,当事者又误信而逐之。而马御史经纶遂恭迎之于北通州。又会当事者欲异端,以正文体,疏论之,遣缇骑逮公。缇骑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缇骑笑其倔强,狱竟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于狱舍中作诗读书自如。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侍者问:“和尚痛否?”以指书其手曰:“不痛。”又问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马公闻而伤之曰:“吾护持不谨,以致于斯也,伤哉!”乃为之大治冢墓。

    选自袁中道《李温陵传》,有删改

【注】①伽蓝:佛寺    ②圭组:印绶  ③缇骑:明代锦衣卫校尉的别名。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远不再上公车         以:因为

B.后妻女欲归,归之      趣:催促

C.又会当事者欲异端      刊:消除

D.精光凛凛,不可视      迫:逼迫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潜心道妙/久之自有所契/超于语言文字之表诸/执筌蹄者/了不能及/

B.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潜心道妙/久之自有所契超/于语言文字之表/诸执筌蹄者/了不能及/

C.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潜心道妙久之/自有所契超/于语言文字之表/诸执筌蹄者/了不能及/

D.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潜心道妙/久之自有所契/超于语言文字之表/诸执筌蹄者/了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贽任太守时,地方太平。后来厌恶做官,便藏入鸡足山。御史刘维认为他的节操异于常人,上疏朝廷让他退休回家。

B.李贽爱清洁,喜扫地,以至于几个人捆好扫帚不给他。若是俗客衣衫污臭,李贽朝他拱拱手后就会让他坐远点。

C.李贽的言行被视为不合正统的异端,先后遭到当权者的驱逐和逮捕。他没有被定大罪却久不被放出,最后在狱中自刎。

D.李贽去官后,曾在黄安、麻城、武昌、北通州居住,并受到刘东星等人敬重,去世后马经纶还为自己保护不周而悲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缇骑:“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中国人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戏曲中也往往体现的是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等对立面的斗争。观众不仅要求欣赏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剧作家对事件的评价。因此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告诫人们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人。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刺激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中国戏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民间性,因此,剧作家的写作意图必然要从观众的欣赏意图出发,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唱腔优美,故事吸引人,这都是观众需要的,而给戏曲中的人物安排一个合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关心的。从我国戏曲的审关心理来看,观众看戏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希望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戏曲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脱,而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和宣讲。

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

B.剧作家地位低下,向往美好世界,期盼因果轮回。

C.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劝诫世人为善。

D.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史·刑法志》记载过词曲作者因被诬告而被处死的事。

B.元朝统治者推崇正统文学,戏曲备受排斥。

C.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需要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

D.戏剧的功能是消遣娱乐,给观众以精神的享受和解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看,相对于演员的表演技艺,中国观众显然更关注戏曲中人物的命运。

B.在我国古代,文人获得仕途的方式较单一,当科举考试之门向他们关闭,文人的结局就会很糟。

C.《窦娥冤》中窦娥平反昭雪,《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这都是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体现。

D.中国戏曲是随着城市的繁荣而繁荣的,具有强烈的民间性,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