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下面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请从颔联 “乱”、“ 中选一字做简要赏析。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1. “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或:“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此类题,分三步。第一步:答出哪一个字。第二步:把字放到句中,解释句意。第三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如有第二问,问此问题,可略去此步骤。如:“平”。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应该是被贬后的作品。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末两句直抒胸臆,抒发忧闷心情。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诗人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封常清细瘦目颣,脚短而跛。高仙芝为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常清仙芝傔。达奚部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趋碎叶。使仙芝以骑二千邀截之。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之。军回,仙芝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见在门外马边。”眺等揖仙芝,命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

后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奏常清为节度判官。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乳母子郑德铨已为郎将,威望动三军。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经数重门,皆随后闭之。常清案后起谓之曰:“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出。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后仙芝见常清,遂无一言,常清亦不之

后充安西节度使。天宝十四载,朝于华清宫。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常清乃大言以慰玄宗之意曰:“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悬阙下。”玄宗忧而壮其言。至东都,旬朔,召募六万。频战不利,遂高仙芝退守潼关。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八十九》,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奚部落皆叛           会:恰逢

B.仙芝                  异:认为……奇异

C.对中使相                凌:凌辱

D.常清亦不之              谢:感谢,道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常清仙芝傔              吾社之行士先者,为之声义

B.叱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计日取逆胡首,悬阙下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D.遂高仙芝退守潼关        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封常清其貌不扬,但很有才学,处事果断,从一个侍从起家,最后成了可上朝议事的国家重臣。

B.高仙芝得胜回来,判官刘眺等人向高仙芝作揖祝贺,并且对封常清所写的文书表示出极大的欣赏。

C.郑德铨仗着自己是名门之后,经常对封常清无礼,封常清将其秘密引入宅院内,打了六十板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D.国难当头,封常清挺身而出,请战抗敌,并立下军令状,但屡遭挫败,最后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4.翻译以下句子。

(1)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琴(节选)

(1)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2)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3)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                 

(4)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5)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抬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6)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7)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8)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1.在小说第三段末尾画线处补上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2.简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3.揣摩下面两句话蕴含的人物心理。

(1)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

(2)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

4.赏析这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5.你认为作者刻画“制琴师”“收藏家”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

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这种历史,包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这种“被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历史本体。

②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他们混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妄为的虚构和想象。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

③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从性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更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无论如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非但没有虚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

④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两者处在永无止境的推进、转化之中。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甚至政治倾向)的工具,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失去了根据,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且,现实失去历史的逻辑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摇荡无根的浮萍。

⑤漫长的历史之流,每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甚至留存下来的各种历史器物,最终都演化为一个个承载文化价值意义的符码。历史的传承,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价值的传承。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究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江,原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虚构”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虚构”,和想象一样,是一种文学手法,带有作者的主观性。

B.如果规避“历史的文本性”,“虚构”就等同于“虚无”历史。

C.《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介入“虚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再现或表现历史。

D.“虚构”必须受到历史客观性的规约,是一种与客观性相交融的主观性。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三国志》等史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前者记载的全是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后者含有想象虚构等主观性成分。

B.文学“虚无”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是受到后现代主义错误历史观的影响。

C.拒绝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将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前行的方向。

D.对已有定论的汉奸形象的颠覆,其实是对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文化共识的解构。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

 

查看答案

依据示例,另选对象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基本相似。

走走停停,欲言又止

一些碎句

飞过的青鸟,衔走

 

查看答案

下列内容是从某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日记”中节选的对某个同学的日常表现记录。临近期末,请根据这些内容替班主任为该同学写一份期末评价性的文字。

要求:评价客观,语气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不超过60字。

(1)9月11日晚自修,与值周班同学发生争执,并辱骂该同学。

210月20日,在校运会上打破一百米和跳高两项校纪录。

311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课迟到。下午课外活动报名参加学校英语演讲比赛。

411月20日,下午第二节生物课打瞌睡。下午第三节课,语老师宣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中学语文报》上的优秀作文。

512月9日:在高三模拟考试中作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