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1.B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B主语应该是宋代山水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D“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错,原文中有“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原文最后一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原文“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它指代“逸”格,而不是“绘画形象”。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碎片化阅读”有两个意思:一指时间上的碎片化,即利用候车、会议间隙、睡觉前等碎片时间阅读;二指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人们对“碎片化阅读”现象各执一词——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你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联系漫画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满分5 manfen5.com

 

要最大限度遏制制假售假行为,从法律层面说,就要              ,让意图不轨的商家不敢为;从执法检查层面说,就要转变             的作风,筑牢                ,让有制假售假意向的商家不能为。

 

查看答案

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组排比句。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和培育、描画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改造它。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                          。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                            

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

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

低沉地、悲伤地构成自己的丧歌

在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

这种声调,如怨如诉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古及今,流传下来的关于“忠”“孝”的文章非常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是得到人们公认的。

B.近日,中央要求加大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人们称,此举有助于遏制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有助于改善官民关系。

C.范仲淹的早年曾多次到杭州游玩,其行踪也曾见诸文献;然而,真正让范仲淹与杭州结缘并在史册上留下英名的却是其晚年出任杭州知府时。

D.立春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八个节气之一,居二十四节气之首,我国在春秋时就有隆重的迎春礼,并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踏春等众多节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