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④中的“主张”承接前面的“看法”,①中的言论证明前面的“主张”,②中的“还”承接前面;⑥进一步强调,③紧接后面的“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中④①、②⑤、⑥③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其中④紧承前面的“看法”, ③紧接后面的“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因此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2.“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