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也有人说,迎难而上谓之知机。意思是明白迎难而上这一道理的人,是能够看清楚形势的人。

 

在苦难中成长 方海权说,“冬天的寒冷方知道一枝梅花独秀,春天的温暖才识得百花满园春色。也只有经历苦难,才知道甜蜜人生的可贵。”鲁迅说,“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经历过风雨的彩虹明白了幸福的可贵,于是它活得五彩斑斓;经历过苦难的小草,它懂得了珍惜人生,于是它变的朝气蓬勃,昂扬向上。于是乎!就有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神州奇迹。 苦难是人生的最高等学府 邰丽华听不到声音,但是却用美丽舞蹈打动观众。从不幸的低谷到艺术的巅峰,也许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 洪战辉,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仍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都是强者。 苦难是一个民族辉煌背后的血泪沧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在近代却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从大清王朝的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段段血泪交加的历史成为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无尽源泉。从此一个古老的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步步成为了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从十月革命到如今,俄罗斯民族同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洗礼。翻开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辉煌的民族背后是长达数百年的血泪沧桑。从沙皇制度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一直到苏联卫国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从彼得一世到列宁,再到普京,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民族一步步由苦难走向辉煌。 彩虹,经历过风雨后,才会变得更加艳丽。小草,经历过风吹雨打,才会变得更加坚强。唯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才会明白幸福的珍贵,唯有经历过灾难的民族,才会更加辉煌。勇于经历苦难,战胜苦难,世界必将因我们而精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愈挫愈勇还是急流勇退,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两种观念本没有对错,只是何时面对,何时让步,往往考量着一个人的智慧。第一则材料可立意为:面对苦难,担起责任;直面挫折,奋发图强;愈挫愈强,愈战愈勇;做时代的坚守者等。第二则材料可立意为:急流勇退,未尝不可;退让也是一种智慧;退让有度,游刃有余;审时度势,退守有方。也可将两则材料相结合,辩证思考。可以从苦难和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苦难和挫折就气馁。 苦难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苦难和挫折之后一蹶不振。对待苦难和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经受苦难和挫折等角度立意。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则材料属于说明类。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第二步,抓关键句;第三步,由过溯因;第四步,探究深意。“面对苦难”可以理解为现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准备的需要。毕竟有的学生可能对苦难有切身的体会,他们写起来就那有感而发,但有的学生对真实的苦难可能感悟不深,那么,写自己在心理上做好面对苦难的准备,有学会面对苦难的的迫切要求也是一种选择。当然,文章写的苦难,可以是自然灾害,可以是生活上的,可以是心灵的煎熬……如能从反面立意,即论述没有学会面对苦难造成的危害入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学会”是一个中心词,文章应该写清楚是怎样学会面对苦难的,或为什么要学会面对苦难,或什么情况才是真正学会了目的苦难。苦难和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苦难和挫折就气馁。 苦难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苦难和挫折之后一蹶不振。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有删改)

1. 请概括说明第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3.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莫泊桑(法)

15岁那年,在通往瓦维尔的大道上,他的腿被一辆大车碾碎。从那以后,他便架着两根拐子要饭为生。

他叫尼古拉·众圣,本是神甫在一条沟里捡着的弃婴。村里的面包房老板为了取乐,请他喝了几杯酒,害得他成了残废。

四十年来,他那残废身体在各家破屋里进进出出,人们早已感到厌烦。可是他呢,一点也不想走开,因为他并不认识别的地方。那些乡下人遇见他,常常高声问:“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他总是一言不答走开,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识的人的斥骂和疑虑的眼光,大道上成对走着的宪兵,都叫他害怕。

当他远远望见阳光底下亮光闪闪的宪兵时,他的行动突然间变得特别敏捷,像猛兽躲藏时那样敏捷。他会从木拐上很快地出溜下来,跟一堆破烂布似的落在地下,把身子缩做一团,变得非常小,就好比缩在窝里的野兔紧挨着地皮趴着,那一身棕色的破衣服也跟土色不相上下,简直看不见他了。

他尽管生活在人群中,却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吊钟”,因为他在两根木棍当中摆来摆去,活像悬在木架中间的吊钟。

两天以来,他一点东西也没有下肚。农妇们一看到他,就老远地喊道:

“你还不走开,你这个下流东西!”

他于是架着木拐转过身去,走到旁边的人家,那里,他受到了同样的接待。

他走遍了圣底赖尔、瓦维尔和皮埃特,没有讨得一个小钱或一块面包皮。现在只有都诺勒一处希望了。可是他累得再也不能挪动。

不过他还是出发了。

那时正是十二月,寒风在田地里刮着,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着。低暗的天空里云块飞驰,匆匆地不知要奔向何方。他慢慢地走着,很费力地一先一后移动着两支拐棍,一面用留下的那条弯曲的腿支着身子,这条腿的下端还留着一只畸形的脚,裹着一块破布。

他奔波了三个钟头,居然看见村里的树木了,于是加快了动作。

他遇见的第一个乡下人,当他张嘴向他乞求时,这样回答他:

“你又来了,老主顾!我总也躲不开你了!”

“吊钟”只好走开。他挨门讨过去,大家都这样粗暴地对待他,任何东西也不给他就把他赶走,他还是挨家求乞了一遍。一个铜子也没有讨到手。

他只好到村外农庄去,疲倦得简直拿不起他的拐子。人们总是把他赶走。天气是这样一种又冷又愁惨的天气,人们遇到这种天气,心里便觉得凄凉,脾气变得容易激怒,心灵变得阴沉,既懒得伸手施舍东西,也懒得伸手援助别人。

等他走完了他所认识的几家人家,他便瘫倒在希盖老爹庭院外面一条长沟的角上。寒风横扫,一群黑母鸡从他身旁经过,时时刻刻用嘴啄起一粒或是一条人们看不见的虫。

“吊钟”先是心里什么也不想地看着它们,后来发生了一个念头:如果用枯枝生火,把这些动物弄一只过来烤熟,一定很好吃。

他抄起了手边的一块石头,一下子就把离他最近的那只鸡打死了。他刚走到那个头上带着血迹的小黑东西旁,就觉得有人在背上重重地推了他一下,身子便跌翻在十步开外。希盖老爹怒火冲天地向这个小偷扑了过来,在这个无力抵抗的残废人身上拼命地打起来,一面派人去叫宪兵。

正午的时候,宪兵出现了,希盖老爹声称受到穷鬼的攻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护住自己。

小队长一声叱喝:

“站起来!”

可是“吊钟”已不能转动。他们以为这个小偷在假装,于是毫不客气,抓住了他的肩膀,硬把他架在他的拐子上。

他非常害怕,这种恐惧是对黄色军用皮带的天生的恐惧,是飞禽走兽遇见猎人时的恐惧,是老鼠遇见猫时的恐惧。他使出了超人的气力,竟能站稳了。

“动身吧!”小队长说。他也真的走了起来。庄园的全体人员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出发。妇人们举着拳头威吓着他,男人们满面狞笑不住地骂他。

傍黑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府的首镇。

他被关到镇上的监牢里。宪兵们想不到他会需要吃东西,就这样把他撂到第二天

不过等到一清早,人们来审讯他的时候,却看见他已经死在地上。这多么出人意外!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 请结合全文, 简要概括“吊钟”之死的原因。

2.文中第4节有关“吊钟”的动作描写与上下文的叙写有何关联?

3.文中有几处自然环境的叙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4.请探究本文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取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2)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

(4)《诗》三百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6)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7)青山隔送行,                          。(王实甫《长亭送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南柯子

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陈敬止:作者友人。②毛奇龄:清代词人。③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拓枝之舞,会客必舞朽枝。”

1.请简要概括全词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这首词的写作思路是时空的转换,请简述。

3.有人评价,全词“别有凄凉”,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凄凉”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郑孝子传

· 佚名

郑孝子立本,父相德,事戍西域。立本稍长,知痛哭,废寝食。及年十八,辞母寻父。母初止之,不听,临行哭而戒之曰,“汝父左手小指缺一节,中有横纹,幸而相见,以此为验也。”历半年,行抵库车,查军籍无父名。未知所往。边徼人稀地广,又无可乞食者,困甚。

会军将高魁元,闻立本操中土音,问之,具以告。魁元惊曰:“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去此三千里,中隔雪山,往大不易也。”馈赀而别。立本既知父耗,心益急,时张格尔余党未,官道梗塞,乃裹粮走小路。攀崖越岭,误入深山,前临陡涧,深不见底,立本旁皇无策。黑夜探行,转折至天明,气息仅属而已。

差官赵弁者,从山脊过,问而怜之曰:“我转饷回,即赴绥来,当携汝行。”托立本于回务主事奇氏家,奇礼之。居逾年,赵不至,乃复潜去。行入戈壁中,时夏日酷烈,掬路旁马溺饮之而呕,呕而复饮,如是数日,惫极而仆。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复起行数十里,见天山雪水,汹汹迎来。褰裳涉之,寒若层冰,中挟砂石如碗如拳,击胫骨痛不可忍。良久得岸,始达土鲁番大道。

由是历蒙古塔,至乌鲁木齐,急奔绥来县访问,则父已病殁数年矣。立本长号过市,恸不欲生,濒死者。先时相德抵戍,西人筵请教读,隶门墙者颇多,卒之日,共营葬焉。及闻立本至,告以墓所。他日启墓,门人悉会。祭毕开棺,体肤悉化,惟左手独存,缺指横纹宛然,远近骇异,以为天留只手,以待孝子辨认也。立本益哀哭不能止。众上其事于都统,沿途具夫役,给驿马,护孝子负骨以归。

立本抵家拜母,相持悲泣。葬之日,父老士女,奔走往观,咸呼为郑孝子云。

(选自《名人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戍西域      坐:因……犯罪     B.时张格尔余党未     靖:平定

C.奇礼之         遇:遇到           D.濒死者             再:两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临行哭戒之曰           渔父莞尔

B.未知                 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C.问之,具             思垂空文自见

D.复潜去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孝子名叫立本,他父亲被发配西域戍边。立本长到十八岁,就拜别母亲去寻找父亲。母亲告诉立本,他父亲左手小指缺掉一节,中间有道横纹。

B.郑立本从军将高魁元那里知道父亲的消息后,心里更加着急,就带着干粮走小路攀山越岭去寻找父亲,走错路进入深山,转来转去走到天亮,只剩下一丝气息。

C.在差官赵弁的带领下,郑立本来到了戈壁沙漠中,夏天阳光酷热,郑立本只能喝马尿,后来疲惫至极倒在了路上。幸好被一群骑马经过那里的当地番民救起。

D.郑立本到达绥来以后才知道父亲已经病死多年,他背着骨灰回到家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安葬那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奔走观看,都称呼他为郑孝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

(2)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