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以“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2)在《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喻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罔”“殆”“乞”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秦观,字少游。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监处州酒税,三年徙郴州。这首词大约作于二年的春天。

1.词的上片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请简要分析。

2.“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B.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C.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D.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介甫:古人重视礼仪,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B.陛下:“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在此文中可译为“您”。

C.调:指一般的职务调动,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级或免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敏捷,写的文章精妙,而且口才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2)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

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具体的戏剧情境和表现鲜活人物。而中国戏曲本质上是写意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与整个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诗歌等,都一脉相通,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通变”早已融入自身血液之中,善于继承传统,也很擅长吸收和创新。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而地方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艺术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戏曲艺术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就如同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但不管如何创造,终归是点画线条的艺术,是汉字的艺术。中国戏曲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大制作”,破坏戏曲的本质。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也只能在创新中得到强化。

戏曲要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曹禺大师早就说过,“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目前戏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剧本荒”尤为突出。没有纯净坦荡、自由放飞的心态是写不出好剧本的。剧作家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来。

戏曲的题材要创新。今人看古人的戏,看什么?传统戏曲应该开辟题材创作的新领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

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戏曲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样式,“形式即内容”。现在的小孩子自小就看得懂动画片、电视剧,但让他去看戏就不一定能看懂。一是内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比如为什么要勾脸谱?水袖表达了些什么?戏曲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一个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现在时尚的东西太单薄,当年轻人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剧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戏曲是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当场双向交流的艺术。如果我们重视剧本创作,扬长避短,好戏频出,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欢看?新的观众不断成长,我们的戏曲怎么可能不繁荣?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摘编自 2010年10月22日《 人民日报 》)

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选材丰富,帝王将相、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其表现内容。

B.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主要靠唱念做打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来体现。

C.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中国文学、绘画、书法、诗歌在本质上都崇尚简约。

D.中国戏曲曾在中国人的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属于中国戏曲本身的东西,就是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

B.古老的戏曲艺术要想面向未来,既要保持自身的个性特点,也要善于创新。

C.戏曲创新可以使地方戏种的特色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赢得更多的年轻观众。

D.戏曲发展创新不能靠现代的声光电等舞台艺术,而应向传统的书法艺术学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制约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好剧本,好剧本的产生需要剧作家心无旁骛的创作,需要剧作家的独立思考。

B.看腻了动画片、电视剧的年轻人会对审美有更高的要求,而戏曲中的脸谱和水袖就可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C.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时尚,而时尚的东西又都比较单薄缺少内涵,让年轻人接触戏剧就可以使他们变得厚重起来。

D.传统戏曲很少关注社会现实,这是观众不喜欢戏曲的根本原因。戏曲要进行题材创新,让现代观众看古人写的戏、看写古人的戏都是要不得的。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也有人说,迎难而上谓之知机。意思是明白迎难而上这一道理的人,是能够看清楚形势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有删改)

1. 请概括说明第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3.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