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予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选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形    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D.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而不重权利,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D.“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B.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1.C 2.D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是宗法性社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常把目光投向各种动物,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比如,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写了很多人们所熟知的动物,寄托了自己丰富的人生情致。现代派文学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则让主人公变成“大甲虫”,由此表现了荒诞人生的悲喜剧。

请你任选一种动物,发挥想象,寄托情怀,写一篇记叙类文章,题目自拟。

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3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乱写“到此一游”的陋习,损毁古迹,有碍观瞻。为此,国内外一些旅游景点特设游客留言牌,供游者留言。假如八达岭长城景区设置留言牌,请你在留言牌处写一段温馨得体的话,倡导有留言意愿的游客在此留言,以免胡刻乱画。

②近日,某大学生因多次捕捉珍稀猛禽被判刑十年半。此事广受网民关注,某网站特开专栏热议。一时间,跟帖无数,观点纷呈。请你也跟一个帖子,表明自己的观点。

③日前,对日起诉的最后一位中国慰安妇病逝。自从多年前从日本败诉归来,争得对方的道歉成为老人执念。老人临终前念念不忘嘱托后代继续为她的尊严抗争。请认真观察右侧老人生前的这幅照片,作一段肖像描写,力求表现老人的内心情感。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

(选自2015年0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精神的感恩。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3.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说“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

5.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②金焦:金山,焦山。

③绀(gàn)宇:寺庙。

④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

⑤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

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

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

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2.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位置对应的词句是                                 

②本词中“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一句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一句化用而来。

③《窦娥冤》的作者     与白朴同于属“元曲四大家”。《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在幻想破灭后,将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          !天也,         !”这惊天动地的呼喊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试比较分析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盈耳皆是,何必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必口笼中          借助

B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大概

C晨,犬守夜        主管,负责

D尚有其搴帷入室      听听从,服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大违是论               使我欲听人言,盈耳皆是

B其异于人声也             虽豢美食

C.是鹦鹉见重于人           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D.皆有功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然以我司职业人间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

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

5.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来闻

6.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