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 相 江峰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江峰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

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脑瘤的一种,致癌率极高。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插磁卡的电话,就安在病房门外三四米远的地方,由于手机的普及,已经鲜有人用了。楼下的小卖部卖电话卡,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上给家里打电话。

男人的声音很大,虽然每次他都刻意关上病房的门,可病房里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每天,男人都在事无巨细地问儿子,牛和猪是否都喂饱了,院门插了没有,嘱咐儿子别学得太晚影响了第二天上课,最后,千篇一律地以一句“你妈的病没什么大碍,过几天我们就回去了”作为结尾。

女人住进来的第四天,医院安排了开颅手术。那天早晨,女人的病床前多了一男一女,看样子是那女人的哥哥和妹妹。女人握着妹妹的手,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男人的脸。

麻醉前,女人突然抓住了男人的胳膊说:“他爸,我要是下不了手术台,用被褥把我埋在房后的林子里就行。咱不办事儿,不花那个冤枉钱,你这回一定要听我的啊!”女人的声音颤抖着,泪,哗哗地淌了下来。

“嗯,你就甭操那心了。”男人说。

晶亮的液体一点点地注入了女人的静脉。随着女人的眼皮渐渐垂下,男人脸上的肌肉一条条地僵硬起来。

护士推走了女人,男人和两个亲戚跟了出去。

只过了一会儿,男人便被妻哥扯了回来。妻哥把男人按在床上,男人坐下,又站了起来,又坐下,一只手不停地捻着床头的被角。

“大哥,你说,淑珍这手术应该没事儿吧?”男人定定地瞅着妻哥,脸上的神情看上去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说了没事就应该没事儿的,放心吧!”妻哥安慰着男人。二十分钟后,男人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被妻哥扯了回来。如此反复了五六次,终于,女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被推了回来。

女人头上缠着雪白的纱布,脸色有些苍白,眼睛微微地闭着,像是睡着了。

手忙脚乱地安排好了女人,男人又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拎了一包东西。一向都是三个馒头几片榨菜便打发了一顿饭的男人,这次破天荒地买回了一兜包子。男人不停地劝妻哥和妻妹多吃点儿,自己却只吃了两个,便端起了水杯。

那个傍晚,不知是忘了还是其他原因,男人没给家里打电话。

晚上,病房里的灯一直亮着。半夜,我起来去厕所,看到男人坐在妻子的床头,像尊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瞅着女人的脸。

第二天上午,女人醒了,虽不能说话,却微笑着瞅着男人。男人高兴地搓着手,跑到楼下买了许多糖,送到了医生办公室,送到了护士台,还给了我和邻床的山西老太太每人一把。

女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摘掉氧气罩的第一天,便又开始闹着回家。男人无奈,只得像哄孩子似的不停地给女人讲各种看来的、听来的新鲜事儿,打发时间。

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每天傍晚,男人又开始站到楼道的磁卡电话旁,喋喋不休地嘱咐起了儿子。

还是那么大的嗓门儿,还是那些琐碎的事儿,千篇一律的内容我都能背出来了。

一天晚上,我从水房出来,男人正站在电话旁边大声唠叨着:“牛一天喂两回就行,冬天又不干活儿,饿着点没事儿,猪你可得给我喂好了啊,养足了膘儿,年根儿能卖个好价钱。你妈恢复得挺好,医生说再巩固几天就能出院了……”

男人自顾自地说着,一边的我看得目瞪口呆。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电话机上,根本没插磁卡!

撂了电话,男人下意识地抬头,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

“嘘——”男人的食指放在嘴边,示意我别出声。

“大哥,这会儿不担心你家的猪和牛了?”我一脸疑惑地瞅着男人,小声问了一句。

“牛和猪早托俺妻哥卖掉凑手术费了!”男人低低地回答,随即冲我做了个鬼脸儿,用手指了指病房的门。

我恍然大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住进病房后不久,就了解了“对面那对夫妻”家里的基本情况,说明“我”是一个心思细密、爱管闲事的人。

B“女人”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吵着要回家,一方面是家里穷心疼钱,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特别是在妻子进入手术时“男人”一系列动作的描绘,那种不安、紧张、担心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小说层层铺叙故事,娓娓道来,结尾出人意料,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E发生在夫妻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反映了人世间平凡、质朴又伟大的爱,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情感的赞颂。

2.小说中“我”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男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真相”做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用这个标题的效果。8分

 

1.CE(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 2.结构上:构成线索贯穿小说,以“我”的观察拉动情节的推进演变。增强故事的表现力,“我”的出现让结尾出人意料。内容上:突出故事的真实感,“我”是真相的揭示者和见证人。(有观点有依据即可,答出一点3分,共6分) 3.淳朴敦厚:打电话的话语。机智聪明:安慰妻子、隐瞒真相。有担当:承担家庭责任。懂感恩:感谢医生护士。重情义:夫妻之爱(答出一点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4.意蕴:事件真相。小说首先制造的是一系列的假象——“男人”每天打电话,最后才知道电话是空打的。夫妻关系演绎了人间真实的故事,扣人心弦。 感情真实。夫妻之爱,质朴纯正;夫妻恩爱,相濡以沫。社会真相:人间有真情,世间有大爱。农村经济的不发达让人担忧。(每点2分,共6分)效果:富有启示性,具有悬念感,引人入胜。(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A“爱管闲事的人”分析不当;B“对自己生命的轻视”文中没有依据;D“层层铺叙”错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或对手法的作用、效果解说不当,此题重点考核文章内容和手法,ABE项考核文意,选项CD考核手法,其中ABD出现偏差。 2.这是一道分析“我”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结构上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使故事真实可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我”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一般先分析“我”的形象特征,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结构主要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要从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分析,还要注意结合文章的第一人称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真实可信。 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从文中“男人打电话的方式”等事件可以看出其“淳朴敦厚”的形象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如此题从淳朴敦厚、机智聪明、有担当、懂感恩、重情义等角度回答,每点后面都要有相应的分析。 4.这是一道分析小说中题目的意蕴的题目,实际就是分析标题的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探究的题目,小说的探究注意标题、情节、人物、环境、主旨五位一体探究,考核一个从另外四个方面分析,此题小说首先制造的是一系列的假象——“男人”每天打电话,最后才知道电话是空打的。夫妻关系演绎了人间真实的故事,扣人心弦。(情节) 感情真实。夫妻之爱,质朴纯正;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人物)社会真相:人间有真情,世间有大爱。农村经济的不发达让人担忧。(环境)效果:富有启示性,具有悬念感,引人入胜。(情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蜀道难》

(2)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琵琶行》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观太宗常己以从群臣之议          屈:委屈

B.取小亮以其君                      私:偏袒,讨好

C.而始郑公不在世                    恨:痛恨

D.存之于书,未尝焉不能              掩:掩盖

2.以下全表明对“诤谏”持肯定态度的一项是(   )

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大公至正之道,非来灭人言以掩已过

③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

⑤近世取区区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已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已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

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

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2)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②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恶、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等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③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的。从《古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④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⑤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1.下列对于“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客观条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工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唐代的诗歌大气隽永,传之久远,这和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得益于诗人们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

C许多唐人的诗句,反映出唐代社会太平日久、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社会现实,这些为诗歌的发展与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D唐代诗人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游历四方,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能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的原因可以从艺术积累、时代环境和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来解释。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条件远比唐朝时要好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当今中国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猫到林中捕鸟,猫头鹰告诉它:“不要吃我的孩子。”

“你的孩子长得怎么样?”

“我的孩最漂亮。”

答应了。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中尽是一些美丽的小鸟,猫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口,最后,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放心的饱餐一顿。

猫头鹰回来一看,他的"漂亮"的孩子一个也不见了。

这则寓言中你怎样的联想和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