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阴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有诈,用百骑薄伏所,又三分军锐,以次击敌,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钱百万,衣被刀剑下至居室什物,无不悉备。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习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自省。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时人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俺答:北方蒙古首领       虓(xiāo):虎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阳为之用,而阴间道亡归   间道:偏僻的小路

B.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超迁:越级提升

C.衣被刀剑下至居室什物       什物:各种物品

D.芳有胆智,谙习敌情         谙习:熟悉了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靡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有固定名称,同时古人也习惯用十二地支来分别对应十二时辰。文中的“日中”也就是午时。

B.“秩”在古代本指官吏所领的俸禄,后来也成为官职级别的代称,文中“进二秩”是说马芳因攻敌有功,被晋升两级官职。

C.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至少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璁的年号。

D.《明史》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一样均属纪传体史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一箭射杀猛虎救了俺答,俺答让他随侍左右;逃回后抗敌立功,他把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纷纷退却。

C.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日又卧床不起,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D.马芳身先士卒,爱护下属。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部将田世威、刘宝被判罪,马芳不惜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为二将赎罪。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知其有诈,用百骑薄伏所,又三分军锐,以次击敌,敌骑辟易十里。

2为御史所劾,敕自省。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时人多之。

 

1.A 2.C 3.D 4.D 5. (1)马芳了解(知道)敌人有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又将(自己的)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敌军骑兵退避了十里。 (2)(马芳)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命他自我反省。后来田世威又担任将领,对待马芳很刻薄(不厚道),马芳也不与他计较,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马芳。 【解析】 试题分析: 1.“间道”在句中属名词短语活用为状语,应解释为“从(偏僻的)小路”。 【考点定位】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间”解释为“小路”前后不连贯。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的“间”就是名词做状语。解释为“从小路”。 2.原文正确断句为: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麕至。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且”“急”的语意的衔接,“芳”是“遽策马曰”的主语,不是“贺”的宾语。 3.《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 4.“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不准确,原文中说“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C通过对应的原文“或躬督战,或遣裨将”选项“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不合文意。 5.重点词语:“薄”“伏所”“军锐”“以次”“辟易”“敕”“薄”“校”“多”。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薄”“伏所”“军锐”“以次”“辟易”“敕”“薄”“校”“多”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固定句式“为所”结构表被动的句子。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时被北方敌寇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成箭习射。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身边侍候。马芳佯装为他所用,却暗地里从偏僻小路逃回。周尚文镇守大同,对此感到惊奇,让他代理队长。数次抵御敌寇有功,应授官职,而他因为父亲贫困,接受全部赏赐来侍养父亲。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马芳驰马斩敌将,被授予阳和卫总旗的官职。 敌寇曾经侵犯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个骑兵挑战。马芳了解敌人有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又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敌军骑兵退避了十里。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急忙趁机攻击,斩杀敌人很多。众人正要庆贺,马芳立刻鞭打坐骑说:“贼寇来了。”催促士兵扼守险要之地,而自己断后。不久,敌寇果然聚集冲来。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被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 不久,马芳攻敌有功,晋升两级,担任右都督。不久又因军功再提拔为左都督,被赏赐蟒袍、金钱百万,衣服被子刀剑下到住宅的各种器物,无不完备。三十六年,马芳改任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兵逼近界岭口,马芳和总兵官欧阳安歼敌数十人,俘获骁勇骑兵猛克兔等六人。敌寇不知道马芳在,马芳脱下盔甲给他们看,敌寇都惊恐地说:“这是马太师!”于是纷纷退去。四十五年七月,辛爱率十万骑兵入侵西路,马芳在马莲堡迎击他们。堡墙坍塌,众人请求堵上它,马芳不同意。众人又请求登上高台,马芳也不同意。马芳下令打开城堡四门,偃旗息鼓,寂静得就像没人一样。 等到天黑,火光冲天,通宵鼓噪。马芳躺在床上,到中午也不起来,敌人窥探的骑兵接连不断,没人能猜透他要干什么。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多回头看,将要逃跑。”他率兵追击,大破敌军。马芳有胆有智,熟悉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到他们效死力。他曾经命令三十人出塞外四百里,斩杀俘获很多敌人,敌寇非常震恐。马芳出身士兵,十多年后成为大帅,身体受伤几十处,以少击多,没有不大胜的,威名震动边陲,是一时将帅之首。石州城被敌寇攻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被判死罪,马芳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为二将赎罪。马芳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命令他自我反省。后来田世威又担任将领,对待马芳很刻薄,马芳也不与他计较,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马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B.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

(摘编自《2012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

要求:1文体不限;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图文转换:下面是重庆的城市形象标识,请从构图的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并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句。

踏雪寻梅,我只是来轻叩深深庭院里虚掩的重门,来寻觅纷纷絮雪间清淡的幽香,来拾拣惶惶岁月里繁华的背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气质高雅的梅花,暗合了林和靖悠然隐逸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①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②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于是在郊游踏青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A.①②④⑤③⑥   B④⑤⑥②①③

C④②①③⑥⑤   D①③②⑥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