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快乐与原则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意大利)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快乐与原则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意大利)

当他挤上公共汽车时,他激怒了车上的每个人。

塞满了别人账簿的公事包,左臂夹着大盒子——这一切,都使他难以掏出回程票来。不得已,他把盒子放在检票员的凳子上。他踩了别人的脚,别人也踏到他的脚上。他引来了一片斥责。

到站了,他挤下来,总算是一个人走在了回家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径上。他急忙看了看他的塑料钱夹是否还在,然后,就开始轻松地品味起他的快乐。

钱夹里装着37245里拉——那是一个小时前,作为圣诞节的奖金,他刚刚领到的“第13个月的薪水”。这笔钱意味着许多麻烦都可以解决了。有了这几张高面值的钞票,就不用为下一张电费单而发愁,不用为瞥见孩子们的坏鞋而痛心。他心里充满一种玫瑰色的感觉,红润得就像甜点盒子包装纸的颜色。源源不断涌出的玫瑰色感觉来自他从办公室带回家的圣诞面包——一个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这个甜蜜的负担使他左臂发麻。虽然面包是有限的,但对他们全家来说,实在是太丰盛了!玛丽娅该有多高兴啊!孩子们该闹腾成什么样子呀!

不过,这些都属于另一种快乐,香草精和彩纸片带来的物质上的快乐,而他自己的快乐却全然不同——是一种建立在自豪之上精神上的快乐,对,是精神上的!

几个小时前,男爵——他们公司的董事长,在分发红包并致圣诞祝词时宣布,公司特制了一个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准备送给最该得到它的雇员,以表嘉奖。他恳请亲爱的同事们当场“民主”地推举出这个幸运的人。雇员们笑着,低声嘀咕了一阵,然后由董事长带头,大家一起喊出了他的名字。一种巨大的满足,一个保住职业的保证——总之一句话,一个胜利。接下去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减弱他的兴奋。

他朝自己的家走去。他打开门,走进窄窄的门厅,放下沉甸甸的面包盒子,放下装着账簿的公事包,又把他的围巾放在一个食盒般大小的柜子上。然后他喊起来:“玛丽娅,快来呀!快出来看呀——多漂亮的东西啊!”   

他的妻子从厨房跑出来,蓝围裙上沾着斑斑油污。拖着鼻涕的孩子们围在玫瑰色的大盒子边,谁也不敢用手去摸。

玛丽娅曾经非常漂亮。几年前,她还有着红润的小脸和充满幻想的眼睛,但是和商店老板们不断的口角使她的嗓音变得粗哑刺耳……只剩下高尚的心灵,坚强不屈,但失去了温柔;还有深藏在抱怨和节俭中的美德,拼命压抑却又根深蒂固的门第的骄傲,因为她是主街上一位大帽商的孙女。她看不起吉罗拉姆的出身——虽然他是她宠爱的傻孩子——因为同她自己的门第相比,他们都是下等人。

她的目光淡淡地扫过那个金光闪闪的大盒子。“很好,明天我们把它送给西歌诺·雷斯玛律师,我们欠了他那么多人情。”

两年前,雷斯玛律师给了他一份繁复的记账工作,完成之后除了付给报酬之外,还邀请他们夫妇俩到他富丽堂皇的寓所吃午饭,为此他还无比心痛地特意买了一双新鞋。现在,居然要他和他的玛丽娅、他的孩子们放弃盼望了好多年的唯一一次享用美味的机会,把它送给什么都不缺的律师。

他跑进厨房,抓起刀,冲出来就要割盒子上的金色带子。这时,一只通红的小手疲倦地搭在他的肩头:“吉罗拉姆,别耍孩子气——你知道,我们一定要报答雷斯玛的好意。”

那个绝对正确的帽商制定的原则在说话了。

“但是,亲爱的,这是奖品,是对我工作出色的奖赏,是我受人尊敬的标志!”

“别说了,你的同事们都是好人,心地都很善良!这是施舍,吉罗,这不过是施舍。”她叫着他旧日的昵称,“明天我去买一个小节日果子面包,够我们吃就行了,再到斯汤达的店里买四支螺旋形的红蜡烛,这就可以过一个很好的节日了。”

第二天,他买了一个小的节日果子面包。买了两根而不是四根贵得惊人的蜡烛,又花了200里拉,让代办进货店把那个巨大的面包给雷斯玛律师送去。

圣诞节过后,他不得不又买了一个节日果子面包,伪装得像是从大面包上切下来似的,给他的同事们带去。因为没能尝一口他的豪华的奖品,他们常常揶揄他。

最初那个大面包不知怎么样了。他到兰丁代办送货店去询问,服务员轻蔑地递给他一张由律师男仆签名的收条。不过,主显节①他们收到了一张贺卡:“诚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面子保全了。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有删改,杨幼力译)

【注】①主显节:基督教的一个节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玛丽娅围裙上的油污,和商店老板讨价还价而变得粗哑的声音以及虽然抱怨但十分节俭的美德,对丈夫的宠爱等都表现了玛丽娅是一位勤劳并且十分热爱家庭的女子。

B.从后文代办进货店送一个面包需要200里拉看,“第13个月的薪水”也不是巨款,但这笔钱对吉罗拉姆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家庭的温饱问题和他们夫妇关系的密切程度。

C.律师雷斯玛是一位有爱心但又傲慢的人,他给吉罗拉姆找工作,邀请他们夫妇到家中做客,不过在圣诞节收到礼物后让男仆签名以及在主显节只送贺卡显示了他的傲慢。

D.题目中的“快乐”指男主人公吉罗拉姆获得公司嘉奖的礼物后的兴奋之情,“原则”指女主人公玛丽娅认为在圣诞节必须送面包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此表达感谢之情。

E.“甜蜜的负担”用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吉罗拉姆的复杂情感:“甜蜜”指面包的味道和他快乐的心情;“负担”主要指他用左臂夹着大盒子感觉乘车很累,表现其满足感。

2.文中插入吉罗拉姆获得“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析  

3.请简要概括玛丽娅的丈夫吉罗拉姆的性格特征。

4.你认为玛丽娅把丈夫吉罗拉姆获得的“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送给雷斯玛律师这件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交代前文吉罗拉姆坐公共汽车左臂夹着的大盒子的来历,这个“7公斤进的节日果子面包”是公司圣诞节的礼物。②体现吉罗拉姆工作的态度和在公司的地位以及他内心激动、满足的情感。③推动故亊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吉罗拉姆一家对待面包的情节。 3.①工作积极,在公司中工作积极认真,得到公司董亊长和同亊的认可,②热爱家庭。得到“第13个月的薪水”以及公司的“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孩子,想到的是家庭的困难。③容易满足。得到薪水和嘉奖的面包后内心十分激动,感到十分满足^④有虚荣心,把公司嘉奖的面包作为自己受人尊敬的标志,没有吃到大面包怕同事笑话,又买了一个小面包并伪装成从大面包上切下来的,体现了内心的虚荣.⑤言听计从.听到妻子的解释和要求后,没有再表示反对,(任意三点即可) 4.示例一:错误的。①忽略了丈夫吉罗拉姆的感受。“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是丈夫获得的圣诞节礼物,是丈夫得到公司认可的见证,而玛丽娅认为这个面包是施舍,并把它送给了雷斯玛律师,完全忽略了丈夫内心的需求^②忽略了家庭的需要。玛丽娅一家特别需要这个面包,这是一家人“盼望了好多年的唯一一次享用美味的机会”,而玛丽娅把它送给了什么也不缺的雷斯玛律师。③为了保全面子(门笫观念作祟)。把这样的面包送给律师虽然说是表示对律师的感谢,但选取这样的礼物,是一种虚荣的表现,是根深蒂固的门笫观念作祟。④玛丽娅太过强势.丈夫的反对并没有阻止玛丽娅的这种做法,虽然玛丽娅用商量的口吻和丈夫说话,但最终还是面包被送出去,可见玛丽娅在家中太过强势,体现出夫妇二人地位的不平等。示例二:正确的。①感恩之情。玛丽娅之所以把“7公斤茧的节日果子面包”送给律师,是因为律师帮助了他们,送面包是表达感谢之情;特别是用家里也十分需要的面包,更显示出玛丽娅感谢的诚心诚意。②对家人有补偿。虽然玛丽娅把丈夫得到的节日果子面包送给了律师,但也买了小的节日面包来补偿一家人,③用商量的口吻.玛丽娅决定要把面包送给律师,在丈夫不同意的情况下,玛丽娅用商量的口吻,表现了她对丈夫和孩子的爱。④保全了穷人的面子。别人帮助自己,并不能因为家里穷就不表达感谢之情,玛丽娅这样做,体现了穷人的品质,保全了穷人的面子。 【解析】 试题分析: 1.D项,“女主人公玛丽娅认为在圣诞节必须送面包给帮助过自己的人”错误,说法太过绝对。从文中看玛丽娅要在节日期间送礼物给帮助自己的人,但礼物并不是必须是面包;玛利亚的“原则指无论什么时候都耍保全自己的面子。B项,“关系着”“他们夫妇关系的密切程度”中没有提到玛丽娅因为家穷就不爱吉罗拉姆的内容。C项,“傲慢”错误。男仆签名表示收到了玛丽娅夫妇让代办进货店送的面包,而主显节送贺卡表示的是对圣诞节玛丽娅夫妇送面包的感谢之情。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或对手法的作用、效果解说不当,此题重点考核文章内容,选项CD考核手法,其中BCD出现偏差。 2.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交代前文吉罗拉姆坐公共汽车左臂夹着的大盒子的来历,然后分析作用:内容上体现吉罗拉姆工作的态度和在公司的地位以及他内心激动、满足的情感,结构上推动故亊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吉罗拉姆一家对待面包的情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要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机构的角度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结构上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伏笔照应额角度分析。 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从文中“得到薪水和嘉奖的面包后内心十分激动,感到十分满足”等事件可以看出其“容易满足”的形象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如此题从工作积极、热爱家庭、容易满足、有虚荣心、言听计从等角度回答,每点后面都要有相应的分析。 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文章的合理性,注意结合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小说的主旨作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合理性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情节的照应以及文章的主旨作答。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写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庄子和古蜀国君主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2)杜甫《登高》中由落叶想到宇宙的永恒、生命的旋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写急流和瀑布发出巨大声响、石块滚滚而下,山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用哪些技巧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沈束,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B沈束要求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关进监狱十六年。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C.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B.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者周濂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

许多人都抱怨世界冷漠,埋怨他人无情、世风日下,周濂的这句话也许是“这个时代” 的清醒者的最大感慨,

面对这样的感慨,你有什么想法?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