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古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古镜

(宋)沈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             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观之                 者何人(《爱莲说》)

C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      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1.A 2.B 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 (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解析】 试题分析: 1.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透”修饰“鉴光”,助词“者”,“透”主要讲性能。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透”修饰“鉴光”,助词“者”,“透”主要讲性能。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2.B 项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项中前句译为“让”,动词,后句译为“命令”名词,不同。C中前句“看见”,后句为“显露”,用法也不同。D中前句译为“不同”,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也不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C项①“又见他家所藏 ”根据语境可知“见”译为“发现”,②“才美不外见”根据语境,见: 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3.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文——花纹,隐然——隐隐约约,迹——痕迹,于——在,现——显现。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文”“隐然”“现”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4.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原文,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如本题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参考译文】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默写

(1)《论语》中写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2)              ,载不动许多愁。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蕴含人间事难以十全十美的哲理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是一部蕴含着 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3.“他又恢复了他的静默寡言,一声不出的他吃他喝他掏坏。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有意见没了希望说话干吗呢? 除了讲价儿他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与吸烟预备的连喝醉了他都不出声他会坐在僻静的地方去哭几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里去落泪;哭完他就在白房子里住下酒醒过来钱净了手身上中了病。他并不后悔假若他也有后悔的时候他是后悔当初他干吗那么要强那么谨慎那么老实,该后悔的全过去了现在没有了可悔的事。”文中的他是       ,他对待劳动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请分析他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赏板本词上片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        ),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          ),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       )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      )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         )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         )新城,        )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        ),多其所      )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      ),非     )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        )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        ),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         )视汴口,作斗门,还,故相李谷      ),疾作,     )于坐上,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      )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     隙:隔阂

B.非当世之务               独:只,仅仅

C.数大臣问治道             顾:顾虑

D.故相李谷第               过:拜访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4.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

(2)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

(3)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蒙在窗的建筑。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法国面临二级利亚战争后最严峻的安全挑战的事实,既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极端宗教势力威胁的认知,野性化了人们对恐怖主义,赵英的深入思考。

D.为了对墓地所在国缅甸政府的尊重,忠魂归国筹备组已远争军阵亡人员家属的名义给缅甸当局提出了希望接回烈士遗骨的申请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