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郎中执兵                          郎中: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D愿大王少假借                      假借:宽恕。

2.下列四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夫晋,何厌之有。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使毕使于前

D秦王还柱而走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B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A 2.D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考核文言实词。A项中的“ 陛下”应该是“宫殿台阶之下”的意思。(“陛”:<名>宫殿的台阶。《荆轲刺秦王》:“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对君主的敬称。“陛下”本指陛下站的侍臣,臣下与君主说话,不敢直对君主,呼君主的侍臣转告,以示尊重,后来变成对君主的敬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实词,考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如A选项,译为“对君主的尊称”时,不合语境。 2.该题考核文言文常用句式。A.B.C均为倒装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与C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一般句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该题中考核特殊句式——“倒装句”。 3.该题考核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A项中“兵”的含义是“杀”。其余三项中“兵”的含义都是“兵器”。( ①<名>兵器;武器。《殽之战》:“束载、厉兵、秣马矣。”《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名>军队;士兵。《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③<名>战争;军事。《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教战守策》:“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④<名>战略。《谋攻》:“战上兵伐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一词多义是由词的本义引伸和假借而形成的。辨别一词多义的方法①复习中要加以归纳和记诵积累。②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词的引伸义和假借义。③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词义。如A选项中,“兵之”为动宾搭配,从词性角度入手分析“兵”的词性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及老师姓名。

(2) 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及老师姓名。

 

查看答案

记叙文阅读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 。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有删改)

1.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

场景一:___________ 场景二:___________

场景三:___________ 场景四:___________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3.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古镜

(宋)沈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             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观之                 者何人(《爱莲说》)

C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      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论语》中写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2)              ,载不动许多愁。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蕴含人间事难以十全十美的哲理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是一部蕴含着 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3.“他又恢复了他的静默寡言,一声不出的他吃他喝他掏坏。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有意见没了希望说话干吗呢? 除了讲价儿他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与吸烟预备的连喝醉了他都不出声他会坐在僻静的地方去哭几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里去落泪;哭完他就在白房子里住下酒醒过来钱净了手身上中了病。他并不后悔假若他也有后悔的时候他是后悔当初他干吗那么要强那么谨慎那么老实,该后悔的全过去了现在没有了可悔的事。”文中的他是       ,他对待劳动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请分析他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