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失其所与,不知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失其所与,不知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其实也是考查实词。A项“知”通“智”,明智。B项“倍”通“背”,违背。C项“反”通“返”,回来,返回。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拓展】如何识别通假字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例证。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 2.通古音。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的“郤”通“隙”,通假字“郤”和本字“隙”古音相通(古音同属溪母铎部)。又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出使命》)的“直”通“特”,二字古音同属定母职部。所以,要做到准确识别通假字,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古音知识。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就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一般也不通音韵之学。 另外,通假字的读音跟本字的读音不同的,一般读本字的音。例如“父”通“甫”,旧时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一句中的“父”读fǔ。又如“识”通“志”,记住的意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句中的“识”读zhì。 3.多识记。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的面较广,但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并不很多。如“畔”通“叛”、“亡”通“无”、“距”通“拒”、“惠”通“慧”等。“读书识字始”,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古音虽相同或相近,但我们不能轻易当作通假字。要确立通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字同时存在。第二,两字音同音近。第三,要有足够的证据。(此为赵振铎先生所提出,转引自《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此三者,缺一不可,而第三条尤为重要。前人讲“无征不信”,没有足够的例证(例证要求不少于五条),不可轻下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A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士皆瞋目,发尽指冠

B范增数项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C顷之未发,太子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D使使以大王                    留侯张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沁园春·长沙》)

(2)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再别康桥》)

(3)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雨巷》

(4)在雨的哀曲里,       ,散了她的芬芳。  《雨巷》

(5)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6)真的猛士,                ,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高中了,一位老师对工作很负责,教学水平也很高,只是有时作业布置太多,部分同学因此对他有一些意见。假如你是本班班长,应该怎样向这位老师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应该怎样做好同学们的工作?

要求:符合情境,语言得体,富有说服力。

(1)你对该老师说:         

(2)你对同学们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