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公共权力纯洁性的基本手段。

B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C现在商店里出售的一些廉价儿童玩具制作粗糙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家长在购买时切忌不要一味贪图便宜以免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

D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纪实的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胸怀博大、内心丰富、视野开阔的领袖形象受到了观众好评如潮。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将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搭配不当,“打扫”和“整整齐齐”不能搭配。B项,搭配不当,“经验阅历”与“大幅度提升”不能搭配。C项,否定不当,去掉“切忌”或“不要”。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或“观众好评如潮”。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将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搭配不当,“打扫”和“整整齐齐”不能搭配。B项,搭配不当,“经验阅历”与“大幅度提升”不能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C项,否定不当,去掉“切忌”或“不要”。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或“观众好评如潮”。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B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破釜沉舟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C我们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深情地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长歌当哭来告别我们的初中同学。

D过去有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莅临清华大学演讲,梁任公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第八段作者着力描写梁先生讲到戏剧《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情状,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

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描述,说一说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却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

[元]滕宾①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

残鸦古道荒鸡村店渐觉楼头人远。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①滕宾一名斌生卒年不详大约宋末元初人。曾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辞官弃家入黄安今湖北红安天台山为道士。

1.词的上阕的前三句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做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兵诣赵     增加。

B秦王必       懈怠。

C言是非       暗地里。

D举筑秦皇帝   朴撞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当年十月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