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让思想灵动起来 一会儿砍粗树,一会儿砍红松,一会儿砍笔直的杨树!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心中一片茫然——可悲的思想“白痴症”! 山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巍峨与雄壮;水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灵动与清莹;梅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孤傲与冷峻;竹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挺拔与虚心??历史因思想而前进,世界因思想而精彩! 来吧,让思想灵动起来! 有了思想,人生才如春花之绚烂,如夏叶之繁茂,如秋实之丰硕,如冬雪之玉洁。于是,诗人走来了,他们抑或低头沉思,抑或仰天长叹,用浓重的笔墨写下灿烂的篇章;于是,哲学家走来了,他们的脑中充满着思辨的色彩,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试图唤醒愚昧的群氓;于是,作家走来了,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无形的思想倾注于笔端,寄寓于有形的文字;于是,政治家走来了,他们畅谈理想抱负,将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用强有力的手指挥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是思想的威力。 思想,将人上升到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高度;思想,解救了一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灵魂;思想,成就了孔孟老庄,成就了李杜苏辛,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然而,凝滞的思想、如浮萍般无“根”的思想,又常常扮演毁灭者的角色。海子是诗人,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麦子新生的黄昏,将年轻的生命交付给冰冷的铁轨;尼采是哲学家,却向世人宣布:“我是太阳!”然而他终究成不了太阳,所以他疯了;三毛是作家,撒哈拉漫天的黄沙仍遮蔽不了她清澈的眼睛,却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绚烂的季节,用丝袜使自己过早地走进了坟墓;希特勒是政治家,却被“恶”的思想侵蚀,发动了一场祸及大半个世界的罪恶战争,使无数犹太人生灵涂炭。这是思想的邪恶! 思想,让我们快乐,也让我们痛苦;思想,让我们在见证历史前进的同时,也目睹了凄惨的灭亡。正确的思想让我们睿智聪颖,一路凯歌;而愚昧的思想让我们利令智昏,痛苦呻吟。 学会思想,冷静思考,是人的高级思维模式。面对掌声,宠辱不惊;面对失落,坦然从容;面对诱惑,我心有主;面对歧路,择善而从。拥有独立的思想,具有独立的人格,生命之树必将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叙述性材料作文题,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材料通过老教授 与学生的对话,叙述了一个关于“砍树”的故事,饱含了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从结构上分析,这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叙述学生态度的不断变化——根据所要砍的树的特点的不断改变,学生的选择随之频频改变,缺乏定力。在这一层里,要重点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砍树的目的是什么,是取柴,还是做工艺品?按照常理,砍树的目的应该是唯一的,无论外界情况如何变化,都不能忘记了初衷。如果明确了行事的目的,就不会动摇不定,一直被动地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树的变化,面对“粗”与“细”,学生选择了“粗树”;面对普通的“杨树”与珍贵的“红松”,学生选择了“红松”;面对“笔直”与“七歪八扭”,学生选择了“笔直”??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始终抵御不了“粗树”、“红松”、“笔直的杨树”的诱惑,一再改变自己的立场,说到底,都是诱惑惹的祸!第二层叙述老教授“解疑答惑”。老教授精心设计的这个测试,是有深刻寓意的,其目的是考验学生的意志品质。当学生急不可耐想知道正确答案时,老教授的“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一语破的,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谜底”,开启了受检学生的智慧,也给写作本题如何审题立意指明了突破口。在这则材料中,到底砍哪棵树只是形式,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老教授“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这句议论性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叙述性材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单纯性叙述,二是叙述加议论。叙述只是引子,议论才是要害所在,它往往暗示材料的主旨,是审题立意的一把“金钥匙”,如本题。解读这样的材料,要防止被材料表象所迷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致于本末倒置,偏离题旨。综上分析,这则材料有如下立意:①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②正确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墙头草”和“无头苍蝇”。③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积极审慎地制定好蓝图,并为之不懈努力。④坚持原则,不忘初衷。无论何时何地,站稳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因外因而改变自己的本心,迷失人生航向。⑤用一颗淡定的心,自觉抵御诱惑。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诱惑,要严防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无论是金钱美色还是高官厚禄,都要泰然处之,不为所动。⑥学会思想。在是非荣辱利益得失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思考,明智抉择,不做思想的奴隶。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本题的关键语句,就是 “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图形是石家庄地铁的标志,请写出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东京11月22日电(记者蓝建中)人为什么会感到幸福?这与大脑的活动有关。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幸福感越强的人,大脑一个部位楔前叶的体积越大。楔前叶是大脑顶叶内面的一个小正方形结构,虽然尚不清楚楔前叶的详细功能,但是曾有报告显示,通过冥想训练,楔前叶的体积会改变。近期的研究也发现,楔前叶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如情景记忆、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

京都大学副教授佐藤弥率领的研究小组注意到,感到快乐和高兴的时候,楔前叶的活动量会提高。他们以51名平均年龄225岁的年轻人为对象,利用磁共振成像调查了他们的大脑,并对这些年轻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约有50个问题,包括“是否认为自己比同年代的人幸福”、“是否有生活目标和计划”等。结果显示,越是感到幸福的人以及认为人生有意义的人,其楔前叶的体积越大。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再别康桥》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收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躁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收”、“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3)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3)(5          B.(1)(4)(6

C.(2)(4)(5          D.(2)(3)(6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

B.“都市人家”装饰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一流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广大业主的认可。

C.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7日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到时本届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委评语也将在网站上公布。

D.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体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马克西米利安·阿里南是一名墨西哥神童,他从小    ,过目不忘,三岁时就能熟记九十个国家的首都名字。

②常言道,读一本好书宛如与一个    的人在促膝交流,可以丰富你的阅历。

③别看他衣着简朴,他可是位    的社会学家。

A满腹经纶    见多识广    博闻强记

B博闻强记    满腹经纶    见多识广

C满腹经纶    博闻强记    见多识广

D博闻强记    见多识广    满腹经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