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一项是

A天地之灵,社稷之福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不有死     脱然有怀,求之

C此皆上古之所不                   农人告余以春

D鬼神之祭祀                       请息交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世咸嘉生恶死      泉涓涓始流

B发御府金钱赐之  瞻衡宇,载欣载奔

C专务德化民        奉宣室何年

D善人治国百年      光照临川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并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也要求百姓节俭。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景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司马迁认为,汉文帝的德政达到极盛的地步。

 

1.C 2.B 3.B 4.B 【解析】 试题分析: 1.C赶不上,来了 A依靠 B没有,不 D断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B于是,就A项连词,并列/修饰,; C项介词,用/介词,在D项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是文言文阅读考核的难点,考的虚词一般在课本中出现。虚词题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将试卷阅读语段中的句子和必修课本中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对于必修课本中的虚词,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因为课内文言文大多数篇目都是要求背诵的,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所含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文语例又较少句子,并加以牢记。常考文言虚词主要“而”“之”“以”“于”“因”“为”“若”等18个。 3.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这是对上面孔子的语言肯定,“是言”后有停顿,语气词“矣”后有停顿,再根据语境分析。 4.“也要求百姓节俭”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本文中文帝节俭“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是为天下人做表率,没有要求百姓节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口语进入文学领域,但诗歌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俗人和一部分雅人的肯定。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C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如《西厢记》和《水浒传》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C作者认为经过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多多少少变了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但雅俗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海南的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 带有“鬼脸”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实,所谓“鬼脸”是黄花梨木受到伤害之后留下的疤。                                           

①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鬼脸”

②形成了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形,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人物

③为了弥补伤害,受伤处的纹理发生了变化,长出了非正常的纹路

④形象逼真,十分迷人

⑤形态各异,丰富多彩

⑥海南常遭台风袭击,所以黄花梨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折弯,甚至被折断

A②④⑥③①⑤    B②④⑤⑥③①

C⑥③②⑤④①    D⑥①③⑤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B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战国楚简的不断出土,引起了海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开始掀起一股重新研究儒学经典系统的热潮。

C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多媒体教室、慕课、翻转课堂的出现,不仅使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也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D按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志愿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活动。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      的一篇。

(2)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辛弃疾不像陶渊明那样      ,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3)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       

A眉开眼笑   半途而废       栩栩如生

B眉飞色舞   半途而废       栩栩如生

C眉飞色舞   浅尝辄止       惟妙惟肖

D眉开眼笑   浅尝辄止       惟妙惟肖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逍遥游》选自《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杜甫的“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王杨卢骆”即指他们,亦称“初唐四杰”。

C陶渊明,名潜,世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又称“靖节先生”。

D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与四川交界的湘西一座小小边城的故事。作品讴歌人性 ,在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境界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韵味,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淳朴而浑厚;语言自然含蓄,如高山流水,极具风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