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但哲学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重视辩证法,背后有现实问题,有政治内涵,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辨证法的学理性,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往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往后看,海德格尔哲学“从头到尾都是政治的”。即使解构主义哲学也不是所谓“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同时,政治需要哲学。如果说“哲学家不时地以其哲学名义,投身于政治研究乃至政治进程中”,那么,“政治家或有时利用哲学概念使其政治企图合理化,或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汉斯·斯鲁格语)。的确如此。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毛泽东之所以重视哲学,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邓小平之所以重视哲学,重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还原为一般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就索然无味。当然,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但哲学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却是无疑的,而且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哲学不应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脱离政治,因为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如此,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并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从而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

(摘编白杨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全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效应。

B.解构主义哲学与政治有关,表现在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C.因为马克思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否定资本主义,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

D.政治家为了使政治企图合理化,有时需利用哲学概念,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这是政治需要哲学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治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具有理性和逻辑力量,具有理念和精神支柱,可以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

B.哲学的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者脱离现实政治。

C.哲学具有政治效应是一定的,但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D.哲学学派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解构主义哲学高深莫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与政治相辅相成,哲学家想脱离现实政治去研究哲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

B.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产生之前,法国和德国的哲学都为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或者鸣锣开道。

C.使自觉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这就需学哲学。

D.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都是为了批判错误思想,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或者建设的道路问题。

 

1.C 2.B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因为马克思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否定资本主义,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表述不正确,因果颠倒。所以选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的选择题往往侧重考查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局部内容叙述时,命题者往往会设置夸大其词、偷换概念、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弄错条件、断章取义、弄错时态模态、以偏概全、遗漏信息、答非所问等陷阱,熟悉这些陷阱的特征,往往能够又快又准确的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正确与否。例如选C就犯了因果颠倒的错误。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有两处错误。“哲学的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不时决定“它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的条件,而是“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的内容。“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者脱离现实政治”的原因,是“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所以选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类题一般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3.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概述有误,邓小平是“重申实事求是”。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1.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2.从文中选用的材料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准确地作出综合概括。5.从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倾向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当下的大学课堂,少了许多“沙沙”的写字声,取而代之的是“咔嚓”的手机拍照声。传统的课堂“笔记”成了“拍记”。有些学生说,笔记是拍下来了,但其实根本没有记进去,上课时忙于拍照片,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什么,几乎没印象。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因素,这些都增加了旱灾发生的频度,加深了灾害的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白俄罗斯的亚力塞维奇以《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等作品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前苏联的个体在巨大历史变动与灾难时的命运、处境及心态的记录与书写。

B.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C.审视11月13日晚上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发现浮出水面的是滥杀无辜的亡命之徒,潜在水下的则是某些极端的宗教主张,某些利已或短视的政治行为,某些狭窄的公共政策。   

D.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观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大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阿里巴巴与苏宁联手,显然直指京东。不过,短期内两者的协同效应未必能够迅速体现出来,两者在未来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         

②10日一早,长江下游暴雨倾盆,江苏气象部门拉响各地的23个暴雨蓝色预警,防汛、应急、海事、交通、路政、城建、农林、民政等部门         

③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晏同名小说改编,囊括了“凄美爱恋”、“手足情深”、“国仇家恨”等精彩看点,众小说迷们         

A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B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C拭目以待   严阵以待   翘首以待

D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③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B.在非常动荡的政治局面中,朱光潜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和立达学会,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新人,进而改造国民、政府、国家。

C.朱光潜虽然是官费留学生,但在欧洲留学期间官费常常不能如期发放,他便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

D.朱光潜的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在他留学归国前就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所以他回国后就先后被邀请到北大、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

E.朱光潜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2.朱光潜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开明人”?请简要分析。

3.朱光潜先生的课,为何深受学生欢迎?请简要概括。

4.为什么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