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1.“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 2.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 3.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 “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鸡鸣”的“鸣”字,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写出了山村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的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在写作技巧上,诗人还运用了“以 声衬静”的衬托方法,用淙淙泉声来反衬寂静的山涧环境,使之更加幽静,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2.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1)答题步骤。分三步 ①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③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个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才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我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3.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2.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本题是三分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                    易:轻视

B.怀诗数十首为                贽:见面礼

C.色卑而词                    款:缓慢

D.不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能诗故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B.凡世之有好于物             所以遣将守关

C.冻饿衰沮不厌               吾尝终日思矣

D.足以挠其气                 用亡郑以陪邻

3.请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

②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

4.文中朱碧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所含文言特殊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不然籍何以至此?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若属皆且为所虏

C此天子气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震之以威怒                赐之彘肩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用法,不属于同一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A越国以               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且君尝为晋君         顺流而

C貌恭而不心服             常以身蔽沛公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 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