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会诸生于学宫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B.躬农桑                  课:督促

C.卒奏其事                寝:搁置

D.遣校尉数辈宝左顺门      要:邀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B.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C.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D.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还是早晚侍奉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②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1.D 2.B 3.C 4.①(1)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士人(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举行安葬的士人可以用千来计数(有上千人)。②(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延长母亲的寿命。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拦截。文中说“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要”有“邀请”的意思,但此处这样翻译与后文“危言恐之”的语境不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要” “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意思是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故解释为“邀请”显然不合文意,与后面的危言恐之矛盾,可以判断选项错误。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这句话的大意是:“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宝”“君““曰”。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此题综合运用了各种方法。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他“三岁而孤”,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其它的选项带到文中相应的位置一一对应,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分析理解文中与题目选项相关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再推敲、探究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短语相对应,进而排除误导项(即错误选项),过滤出正确选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中,推敲探究命题人误导项设计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比如本题的C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此题还涉及对“孤”古义的理解。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重点词语:“士不葬亲者” ,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士人,(定语后置句)“与” 参与;“相率”相继 “举” 举行;第二句,重点词语:“甫” 刚刚;“疾”生病;“愿”希望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士人(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的士人有上千人。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费用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终于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威胁邵宝说:“将要逮捕你。”吏部、兵部两位长官张彩、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刘瑾被处死,邵宝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皇帝命他兼任左佥都御史,处理粮食运输事务。不久他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明世宗即位,又要起用邵宝任以前官职,邵宝又因为母亲年老恳切推辞。皇帝准许了,命有关官员按照礼节对他看望慰问。 邵宝三岁父亲就去世了,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作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炎夏”观念则是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传学学者根据不同的情势而构建出来的.因此,“天下观”是一体,而“大一体”和“炎夏”观念则是其两面,它们构成了“天下观”的全部认知,缺一不可。而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而被意识形态化。历代王朝也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创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这些制度是“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这种独特的“天下观”对中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中国形成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如上文所述,为了达到“天下归一”的正统合法性,中原王朝尽力维护“大一统”的国家,而边疆民族政权亦以此为目标,以谋求正统地位。在双方合力的情况下,终于在清代形成了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的广袤的疆域。这是对疆域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及至清末,在对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也趋向西方国家,随着西方民族国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呼之欲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二是使中国形成一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是在中国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认知,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东、南方向,疆域仅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并不想再向外开拓,因为那不是“天下”的范围,所以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只有元朝是个例外。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均为历代王朝所未有,日本有学者甚至认为,蒙元帝国已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但是元朝的开拓精神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是以草原本位为中心的,虽想实现天下一统,但是其开拓的土地并无一定边界,因此其向海外开拓并不奇怪。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上文所述,乾隆皇帝面对哈萨克自愿归附时,以“自古不通中国”,“越在万里之外,荒远寥廓”为由加以拒绝,清朝难以将其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来对待。

这走对疆城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的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只足专注于天下观所要求的疆城范围内。而这种性格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但是另一方面,古代中国这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却是造成近代落后的根源。因为禁海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外贺易无法进一步拓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及时传入。中国保守主义的天下观与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不可进免地在清末遭遇了,结果可想而知,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西方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中国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痛定思痛,中国的有识之士奋起立追,学习西方的科技直至思想,并不断对自己的现念进行反思.就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诞生了。(选自吕文利《 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观念,而“大一统”是无限性疆域的观念,二者实际是对立关系。

B .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不同情势下构建出来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也被意识形态化了。

C .历代王朝形成的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是被意识形态化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的反映。

D ,在古代经济与科技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所处的封闭的空间环境促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天下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独特的“下观”影响了边疆民族政权,边疆民族政权为谋求正统地位努力促进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形成。

B .受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的影响,在东、南方向上,中国历代王朝把疆域局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没有向外开拓的意识

C .因为哈萨克“越在万里之外,荒远辽廓”,所以虽然哈萨克自愿归附,清王朝也难以将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对待。

D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夷夏”观念中,“夷”也随着情势发展变化着,清末时,在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趋向西方国家。

B .建立于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天下观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也导致了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

C .蒙元帝国己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这一时期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都是历代王朝所未有的。

D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天下观弊端显现出来,终在和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的交锋中失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 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2)        ,或植杖而耘耔。

(3)聊乘化以归尽,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5)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些均源自《逍遥游》中“                                                             ”等内容。

(6)《逍遥游》中表明算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句子是:                                          ,彼且恶乎待哉?

(7)《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百,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按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