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1.第一节画线句子中“新的质变点”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2.简要概述第四节的论证层次。

3.“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1)苏轼表达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深刻更沉重;(2)苏轼的“退隐”心绪,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对社会的退避;(3)苏轼对人生目的和意义怀疑、厌倦和乞求解脱与放弃。 2.(1)首先提出苏轼传达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或:苏轼诗文中总藏着要求彻底解放的出世意念);(2)接着分析了朱熹对苏轼不喜欢的原因,(3)最后指出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3.(1)苏轼是地主士大夫进取与退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2)苏轼最早在诗文中所表达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3)苏轼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使之备受关注,广为流传。(4)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重要概念的含义。从历年高考情况看,这一考点,主要理解“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本题答案应该在下文找,关键语句有第二节“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注意要用于一些表连接的词,如: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第四节的第一二句为一个层次,首先提出苏轼传达的人生偶然的感喟;三四句为一个层次,接着分析了朱熹对苏轼不喜欢的原因;剩下的为一个层次,最后指出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顺序词 D.范围词E.过渡词。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分散在文中四个段落中,抓住每一节的关键句或通过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来组织答案。第一节:“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第二节“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第三节“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第四节“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藏在草间

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他们的毛发上火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长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冻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苍老如残照,脸与手粗糙的像龟裂的枣树的干,黑糊、扭曲,骨节粗大如枣树的树瘤。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用来喂养生灵或烧火他中风后恢复得不是十分理想他开始下地干活,我们那里叫蓐草,他步履蹒跚木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晰,一年到头,该给自己多少庄家,剩余的也不能亏待。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她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在离河坡不远的地方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我把羊放在河坡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用草扎的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色褪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没有了躁动,也没有了喧闹,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象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把卷烟拿起,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在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草像长骨头。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坟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过衰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能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散文》,有删改

1.作者说,农人与草的关系一直很复杂,请结合文本概括草与农人的关系。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3.文章写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父亲?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藏在草间”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银竹吐青烟,           

(2)尔曹身与名俱灭,           

(3)            鱼龙潜跃水成文

(4)            更闻桑田变成海

(5)不堪盈手赠           

(6)校尉羽书飞瀚海           

(7)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吾不如子房。

(8)见贤思齐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的颈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1)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2)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迁参军、领长史,加扶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4)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構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

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主敬亮,乃不加罪                        

(2)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                        

(3)后敏事系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主公重加察之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帝试之。

B.琬州书佐随先主入蜀          始大人常臣无赖

C.琬入尚书郎                  凡吾所以来,父老除害

D.众人犹惧必死                女往视尔事矣

3.把文中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2)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4.根据文意,概括能体现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的几件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悠久丰富的学术传统。时至今日,唯有中国的学术理论思想保存得最为完整,这与中国的学者有很大关系。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想象,则其形传也。

——梁启超

学术思想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考。

——陈寅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

从以上四位学者的话来看,中国的学者具有哪两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