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沮。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覆”“沮”,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文后题。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上片“枫叶丹”描写精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它的妙处。

2.这首词人物形象和故事构成新颖奇特,可以理解为,相互思念,也可以理解为,代为之思,请选择其一,结合全词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B.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C.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D.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钜公本文中指天子,这个词语还有王公大臣和巨匠大师的意思,如,一十元老剧宫多出其门,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B.丁父忧,意思是,遭逢父亲丧事,浮圈,缺终了,伏缺一四十,守丧期满除服。

C.许氏说文,指的是,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他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词典,对文学,影响深远。

D.故事,就是,潜力,如果文中学过,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2)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先锋派小说与先锋派小说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下面谈谈先锋小说的创作。随着1978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进而,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随着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以及冯骥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讨论的高潮。而围绕朦胧诗”“三个崛起的讨论,则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荣景观。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首先,“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正是在主体确立的寻找与情感抒发需求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迷惘与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对非理性世界的否定态度,在思想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倾向。同时,由于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使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再加上现代文明快速演进过程中价值体系转换的不完善、不彻底,又使自我的确立成为难以实现的虚妄举动,因而自我往往处于“边缘人”、“零余者”的角色位置上,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现代主义特点。

其二,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文学作品自然庄严地接受了从现代主义视角来表现生活的使命,所以“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何妨出现‘现代派’”口号的提出,也成为时代某种需要的回声。另一方面,“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构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对更加丰富、复杂地了解生活、在心理要求直至审美倾向不断向认识的深处、广度挺进的需要变化,都使敏感的作家们在创作的同时,感觉到了仅用传统现实主义一副笔墨的局限与束缚,便自然而然地把思维重心移向了创新与突破。

其三,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样的国门,丰富多采的世界文化奇葩一下子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这既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也成为直接用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与生命过程的重要艺术模本。既在心理上产生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某些主题的认同也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来表现立体的、多层面、超时空、快节奏的心灵世界,以弥补或反叛传统现实主义,并保持与世界文学同步,因而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追求。

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二个时期。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它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的出现为标志。这一阶段的主要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对传统文艺观念、文艺模式进行反驳,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与新美学范畴。这是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萌动期与初创期。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节选自《先锋派小说》)

1.下列对先锋小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也就是下文说的新时期现代派文学。

B."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表现先锋者的先锋精神,具有先锋领导作用的小说创作,及“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C.在80年代中期出现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狭义的“先锋小说”即专指此。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则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D.“先锋小说”中的所谓“先锋精神”,是指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同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于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开始了,进而理论界便掀起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B.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他们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

C.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的事,围绕朦胧诗3个崛起的讨论,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华景观。

D.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加之冯翼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关于现代派文学论争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0年动乱导致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而由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则是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不知所措。

B.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造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对作家们把思维重心移向创新与突突突破起的作用。

C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D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关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

 

查看答案

眼光是一种关注,有时透出严厉,有时充满温情;眼光是一种洞察,很多东西往往取决于你是否有敏锐独到的眼光……

请以“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1.第一节画线句子中“新的质变点”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2.简要概述第四节的论证层次。

3.“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