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文后小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文后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析】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人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使这些问题看起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C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墨家”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曲解文意,这只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C项,曲解文意,这只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2. 试题分析: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 ?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曲解文意,”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A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B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B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在美国的加利尼福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他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请综合上面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你从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堂吉诃德》《老人与海》九部名著中选择一本向同学们推荐,并写出点推荐理由,每不少于1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想象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古时人们看见天上的明月,就想象月中有宫殿和嫦娥,还有玉兔桂树和吴刚。于是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人们看见天上的飞鸟,就想像自己也要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于是后来就发明了飞机。这说明,           ,没有想像,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没有想像,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从手摇唱机到立体章响,从电扇到空调,从冰块到电冰箱,从珠算到电脑,等等,都是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想像,人类的智慧之泉就要枯竭。可见,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是搞科技还是搞艺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

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③翻译的实质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思想。

④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用一般的语言确切地把它表达出来。

翻译既是信息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

但是翻译并非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

A②①③         B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