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万亿人民币。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我国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中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

中国北疆与俄罗斯之间没有高山或海洋阻隔,因此,在以往的几百年里,我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现阶段的中俄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中亚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破碎地带”、“缓冲地带”。今天,中俄两国共同维系了中亚地区的稳定。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政治利益及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我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对那里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但中亚五国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并不大。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是地缘关系的“稳定装置”。所以,如何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课题。

未来我国在印度洋将同时面对美国和印度两个大国。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印度的GDP为我国的20.3%,但其全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这些方面,我国却具有较大的经济技术优势。然而,印度对我国的贸易存在大量顺差,我国的商品、资本和产业难于进入印度。中印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印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

中华民族在以往上千年时间里,与中东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起源于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埃及的商贸走廊,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优质遗产,需要将其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同时发展、保持了与阿拉伯各国及以色列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近十多年来,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迅速增加。我国进口原油的60%来源于中东阿拉伯国家。我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商品出口和投资,涉及到铁路、公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资源勘探开发、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扬。今后,通过经济走廊的建设,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整体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非洲各国在历史上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非洲一些国家曾经接受过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附带条件的援助,而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从不附加条件。2013年,我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000多亿美元,分别是美国和欧盟对非投资和贸易总额的3倍及1.5倍。未来中国需将重点置于扩大对非洲的投资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方面。

拉丁美洲由于其特殊的开发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时间被作为美国的“后院”。二-战后,拉美的矿产资源、水土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财富已有了长期的积累,拉美在全球事务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增长,其经济发展的潜力正在发挥出来。拉美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与我国的政治关系普遍较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拉美是“一带一路”战略涵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多年来,中国与欧盟的经济技术合作有了大幅度增加,这种合作对于中国工业发展及其技术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也成为了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中国从欧盟的大规模进口成为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强与欧盟特别是其中的法、德及一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大规模深度合作,在未来创造历史的某个时刻,有可能为我国带来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

由前述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未来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重要理念和构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如果能得到顺利实施,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就能逐步实现了。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0月)

1.对文章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于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后,符合我国的全面对外开放方针。

B.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营造一个经贸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我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大格局。

C. “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已经构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政治体系,创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经济体系。

D.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战略构想,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的体现,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

2.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目前对中亚五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大于中亚五国对我国的依赖程度,因此还需要加强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B. 我国与印度之间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印度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两国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程度。

C. 我国的原油进口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对阿拉伯世界有多项出口和投资,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D. 拉美国家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具有互补性,与我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根据不同的地区与我国关系的亲疏程度,经济合作的不同发展阶段,将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

B 中亚、印度及拉美地区对我国经济的依赖程度都不大,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我国要加强与其合作的地区。

C. 近年来,我国对中东阿拉伯世界、非洲等地区的出口及投资都很多,但实施“一带一路”还需要加大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合作。

D. “丝绸之路”其本质是一条源于中国的商贸走廊,“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要将这份优质遗产转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出自文本第二段和最后一节。C项“已经构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政治体系,创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经济体系。”有误,文中最后一段的表达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未来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重要理念和构架。”,C项将未然说成了已然,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C就是在对最后一段内容概括的过程中将未然说成了已然,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B项,“主要取决于印度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两国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程度。”曲解文意,原文第四节“中印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印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是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四节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着部分相关语段的理解,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比较,做出判断取舍,答题区间主要在结尾语段,B项,“中亚、印度及拉美地区对我国经济的依赖程度都不大,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表述错误,原文“二-战后,拉美的矿产资源、水土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印度的GDP为我国的20.3%,但其全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包括印度。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曲解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对美国老夫妇很喜欢孩子,就邀请一群孩子每天到其院中玩耍。后来孩子们由玩耍变成踢球,夫妇俩忍受不了这种喧闹,可又不想将孩子们直接赶走,于是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希望让孩子们主动离开到别处踢球。他们开始每天给每个孩子发1美元,后来变成了05美元,再后来变成02美元。孩子们生气了:这两个老人真小气,不在这儿踢了。于是,孩子们就离开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维也纳的“金戒指”

谢冕

①自从那次访问维也纳,距今已八年多了。我不喜欢写浮光掠影的猎奇式的文字,到过一些地方极少留下笔墨。关于这座城市我竞写了两篇,这已有点例外了,但我似乎依然有话要说,我一直想着那座城市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结晶,但又古老,而古老中又透出青春之气。这是一座毫无龙钟之态的充盈着活力的历史名都。

②想起维也纳,就想起它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种对于各种艺术风格充满敬意的维护和修缮,表现出奥地利的坚定和自信。每次想起维也纳,想起它的这种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珍惜和尊重,我就会痛苦地想想我们曾经是多么轻率地对待我们自身的丰富,而又是多么浅薄地趋同于流行的时尚。

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一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地拆毁、捣碎包括古都北京这样经营了几个世纪的庞大城墙,从外城到内城,从巍峨的城门到金碧辉煌的牌楼,无一例外地拆个精光;另一方面,我们又乐此不疲地、兴致勃勃地制造假古董,从西游宫到封神宫,从“狮子楼”到三国城,以及随处都可以营造的连曹雪芹也没有说清在哪里的“大观园”。

④由维也纳的保护旧建筑,联想到维也纳的保护有轨电车,更是让人感慨。游维也纳能够坐上一趟有轨电车,在电车有节奏的行进中,领略沿线“建筑博物馆”如画轴般展开,那真是一次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在奥地利这样发达的欧洲国家,像有轨电车这样陈旧的交通工具怎么会得到保护并生存了下来,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事实却不仅是保存,有轨电车这一种被称为维也纳“金戒指”的内环线,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象征。为此,它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人。

⑤世界上的城市我走的不多,我只知道香港也是保留了有轨电车的一个国际性大都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它的交通实现了全面的立体的现代化,但是,就在陆海空风卷电闪的奔驰中,居然保存了有轨电车这个慢吞吞的“老者”。尤为令人惊异的是,有轨电车穿行的竞是香港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其中包括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这些堪称全港最忙碌、最多彩,也是最富有的地区。当双层电车敲打着铃声行进在被称为香港的华尔街的德辅道、金钟道和英皇道摩天大厦的密林中,那种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造出的和谐真让人叹为观止。

⑥在香港居住的一段时间,我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游览海洋公园等旅游热点,但我不曾,也不愿,我若有闲暇便去乘坐有轨电车,而且总是登上电车的上层前端,取“古老”的角度看现代文明的丛林疯狂地耸起。香港有轨票价极为低廉,上车投币一元二角,便可乘坐全程,“一元二角”在港人的概念是连几棵小葱都买不到;而“全程”又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你可以从港岛东北端一直乘坐到西南端,行程约七十五分钟,沿途经过的都是香港最热闹的街区,包括蔚蓝色的维多利亚海湾。在香港的日子,我把这种近乎免费的漫游当做最好的休闲活动。

⑦北京原先是有这种电车的。记得五十年代初到北京,有轨电车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后来就如同反对一切旧物那样,一如既往而又义无反顾地把那路轨刨了,据说,城市因此就变得现代化了,也因此就赶上了发达社会了。而维也纳和香港肯定还有别的重要的城市依然保留了那“落后”的有轨电车。北京则是被刨得连一点痕迹都不留了。当然,我们据说也因此告别了“落后”。

⑧近来的心境变得有些“怀旧”起来。由此总是想,要是北京城里如今也还保留着有轨电车,要是这北京城也还保留着城墙和城门楼,我们也花上一元或不到一元的车资,从西直门那高大得让人震撼的门楼下登车,一路打着丁丁当当的铃,摇晃着穿过西四牌楼、西单牌楼,穿过正阳门的箭楼直抵天桥,一路上谈不尽古典的辉煌,看不尽醇厚的悠远,会是何等惊人的风情!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北京

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

2我若有闲暇便去乘坐有轨电车,而且总是登上电车的上层前端,取“古老”的角度看现代文明的丛林疯狂地耸起。

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中两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作者以“维也纳的‘金戒指’”为题目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     明:明亮                    

D.而在为有悔 己:自己

2.将下面句子的虚词填写完整

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A.也  矣  者  也     B.矣  者  也   也

C. 者  也  矣  也     D.矣  也  者   也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5.翻译下列语句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6)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查看答案

与“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在句式上相同的一项是: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少依于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D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越州赵公救灾记》)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A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苏轼《留侯论》)

行歌相答,顾而之(苏轼《后赤壁赋》)

B梁君臣之首

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取其,不责其二  (韩愈《原毁》)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

D盛以锦囊,负而  (欧阳修《伶官传序》)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     (苏轼《留侯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