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东宫                             当:应当

B圣朝以孝治天下                   惟:想

C犹蒙                             矜:夸耀

D臣微志                             听:倾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供养无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州司临门,急星火                   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C进退 实为狼狈                   是谁过与

D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行               儿之成,可待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作者一方面用诚恳的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另一方面写祖母病笃,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因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忠诚之心和孝顺之情,跃然纸上,句句合情,字字合理。

B选文第二段作者一方面歌颂新朝德政,感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用拟人的手法和工整的对偶句,形象地渲染了祖母卧病在床的凄苦情状,这样是为了直接坦陈自己的真实想法:推辞就任。

C选文第三段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先尽孝道,后报国恩,并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结束全文。语气诚恳、谦卑甚至含有哀求之意,更显示出了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

D“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文章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向晋武帝阐述了忠孝的关系,做到了以情说理,融情于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B 2.A 3.B 4.(1) 朝廷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做洗马。(2)我活着愿意献出我的生命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报恩 【解析】 1. 试题分析:A当,担任;C矜,怜悯同情;D听,听任,允许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尤其注意以今释古的情况,如此题“当”解释为“应当”,“听”解释为“倾听”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现象。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词语的翻译。 2. 试题分析:A因为;B比;对于 C取独;提宾的标志 D表转折,却;表承接,那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比较虚词含义是否相同的题目,注意首先明确课本中的词语的意思,然后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去,看是否能够讲通。同时注意积累课本中的文言实词。 3. 试题分析:“拟人手法”“直接坦陈”错。应为比喻;这一段里,作者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并非直接坦陈,而是曲折而又有层次地把内心的想法写得情深理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有时还考核文章的手法,注意分析,如此题选项B“拟人手法”“直接坦陈”错。应为比喻。 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特”“当”“除”“寻”“蒙”。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特”“当”“除”“寻”“蒙”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段文字:

于是,他向那个遭人憎恶、大受威胁的不幸的小东西走了过去。可怜的小家伙是那样凄惨,形体是那样丑恶,被人遗弃不管,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这种种想法一齐涌上心头,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他就赶忙抱走了婴儿。

这里的“他”是谁?请结合《巴黎圣母院》相关情节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喙、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它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对作者举啄木鸟、槲寄生例子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此为例,说明一切生物的构造和相互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若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仅仅归因于某一方面。

C从外部环境、习性影响、本身倾向等方面来解释生物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啄木鸟、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们的结构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达尔文在本段话里表达了两层意思,概括这两层意思。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因推出“零口供”而一举成名的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最近重新定义“零口供”,并在有关文件中删去了“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字样。而正是这一表述,曾被认为是把沉默权引入了中国司法界,并引起很大争议。

去年8月,顺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规定: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允许其做无罪、罪轻的辩解,允许其保持沉默,在排除有罪供诉的前提下按照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危害后果如何以及犯罪事实发生的经过等要素,运用全案证据进行论述,得出嫌疑人犯罪的结论。该院当时把“零口供”定义为:当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呈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时,检察机关视其供述为“零”,办案人员通过全案的其他证据进行推论,以证明其有罪。而在最新一稿的《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里,“零口供”被定义为:认定犯罪事实可不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独立存在,使有罪供述对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在删去“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在鼓励其如实陈述的同时,不强迫其做不利于本人的陈述”。

所谓“沉默权”最早源于英国。在17世纪英国的利而伯案中,利而伯以“自己不能控诉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他的做法得到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沉默权制度开始显露雏形。1898年,英国在其《刑事证据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的沉默权是英国刑事法律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以及告知沉默权的规则,作为刑事法制的重要内容,二战后不仅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确立,而且其精神也被联合国的重要文献所确认。第21届联大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

1.下列解说与原来的或新定义的“零口供”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主诉检察官不采信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允许其作无罪或罪轻的辩解。

B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视为零。

C办案人员运用全案其它证据对犯罪嫌疑人作证明其无罪的推论。

D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对认定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

2.下列对“零口供”与“沉默权”之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犯罪嫌疑人的不利于自己的口供被视为零。

B.“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使用的主体和范围不同。

C.“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有权保持沉默。

D.“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

 

查看答案

为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国庆早上10点左右,浙江台州临海消防大队接到报警,称浙江甬台温高速温州方向、燕居岭隧道附近发生车祸,一辆厢式小货车与前车追尾,驾驶员被卡驾驶室内。然而,由于事故导致道路拥堵,救援应急通道停满了私家车,导致前来救援的消防车和救护车无法通行。等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小货车驾驶员已经遇难。

“如果应急通道没有被堵,如果救援人员能够早一点到达,这个人可能还有救。”现场人员不无惋惜地说。

  □□□□□□□□□□□□□□□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①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②我们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③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④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

⑤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

⑥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