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群”为题目,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抄袭。...

请以“群”为题目,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抄袭。

 

群 据说现在成功人士的标志是,没有名片,拒绝QQ,不用亲自看电邮,成功地切断了和过去未成功阶段的联系,只活在当下! 但是世界进入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微信时代。无论你是否愿意,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老客户、老同事,甚至是光屁股时代的发小,都不请自到,频频钻入你的手机中:“你好,我是××,请开门!”于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统统掉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大家都过上了“群众”生活! 在迄今发生过的所有电子关系中,微信群关系是最不能抗拒的一种。以前上网大都为工作和娱乐,离开电脑便耳根清净。现在的微信则占据你的掌心,使你24小时无所遁形。这不啻一个人肉GPS,人人都被移动互联定位,生活从此真的砸在了手里。 与QQ群不同,微信群生活和现实的人脉关系惊人一致。你可以不屑于用QQ,但是你不能脱俗到不用手机,你可以不理陌生人,但你不能不理会亲朋故旧,哪怕是托儿所一起尿过床的发小。而微信群的野蛮之处在于,只要你还在人间,只要你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有通讯联系,你一定会被组织找到。没有人问过你愿不愿意。那些不期而遇的邂逅,常常会让你哭笑不得。我有一次一觉醒来,发现我已经被加入了某群,在我熟睡之际,群里已经有了数百条热情洋溢的发言,而且举行了世界凉皮会成立大会,我已经被突击发展为凉皮会会员。 如果你至今没入群,一定是你自绝于人民,或是该群的积极分子还不够多。通常群主一声吆喝,大家就开始认领找人指标。如果你已混到成功人士,大伙儿找你的积极性更高,掘地三尺,不让你成为“群众”誓不罢休。我常常怀疑自己就是大家在微信上合力拔萝卜时被带出的那块泥。作为一块热情的小泥巴,我截留了一个“签到章”,一旦被某群发展,就立即扑上去盖一个,表明泥巴已到账,不必再在我头上动土。 微信时代,我们进入了“群众”的天罗地网。人人都有理由建立一个群,认证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瞬间关系。如果你的圈子动荡纠结,微信群也会姹紫嫣红。按阶段分,有同学群、同事群、前同事群;按教育分,有土鳖群、海龟群、海外龟群;此外,还有客户群、家长群、闺蜜群;最绝的则是按照工作部门分群,与时俱进的老板恨不得把整个工作平台都搬到群上,群里不仅可以开会、布置工作,甚至可以传达上级精神。 总之,你生命的各个阶段,扮演过的各种角色,得意与不得意,都被拉进了微信群里,还有形形色色的群众见证。公道地说,微信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拉近了群众关系。但问题是,总有一些事你想忘记,总有一些人你想拉黑。但有那么多的群众不经意间撩拨出话头,让你避无可避。于是,你爱过的人,你恨过的人,都在群里。你在群里谋生,也在群里伤怀,时间的利刃,还是会刺痛你的老心。最典型的是同学群,都已人到中年,一大把过去,却大都顶着自家娃的头像,貌似都是“群二代”在对讲,是真正的“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一个微信群的传奇,足以让真实的人生惊悚悲凉。 【解析】 试题分析:此文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引导考生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群”进行客观和理性的思考。从材料的表述上看,“群”是此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词,也是写作的核心所在。入“群”与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角度一:赞成入“群”,论述“群”之利。微信时代,“群”对所有人是自由平等的,积极入“群”,入“群”会有所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实世界如此,网络世界亦是如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孤独的个体需要倾诉,需要集体的认同和温暖,“群”满足了人们倾诉与聆听的心理诉求,让人们在沟通交流中,分享人生,同甘共苦,温暖心灵。人多力量大,借助“群众”,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快捷地向别人学习,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接受优秀品质带来的灌溉,提升自我的素养。角度二:反对入“群”,揭示“群”之弊。入“群”门槛低,对“群众”难以施加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以至于“群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作为一个嘈杂的场所,“群”往往让人不堪重负。不少杂碎而无聊的垃圾信息布满“群”中,毫无营养,使人为地被“捆绑”,失去自我,使阅读过的人身心受到挤压,并且白白浪费时间,耗时又费神。有些不法分子借助“群”的便利,传插着污蔑、谣言、诈骗、蛊惑人心,三人成虎,为谣言推波助澜。由于意见的不同,“群众”时有显摆斗嘴斗气骂仗的事发生,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容易恶意攻击,肆意诋毁,话语恶毒,无所顾忌,既伤人又伤己。在“群”中,跟风的转发、评论、点赞、嫉恶如仇、热血沸腾……这些失去自我的行为与心理是可怕的、危险的,容易导致群体的混乱,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角度三:理性入“群”,取其利,弃其弊。在“群”日益席卷我们生活的时代,一味地拒绝,固步自封地阻止,固然不可行,也不理智。在“群”中要寻找合适的位置,接受“群”带给自己便捷而高效的利好;同时又要妥善地安排自己,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冷静的判断,不能陷入可怕的、危险的人云亦云的境地。以何种方式,既融入于“群”,又坚持自我,则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充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无食桑葚。(《氓》)

(2)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3)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行》)

(4)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5)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6)柳丝长玉骢难系,              。(《长亭送别》)

 

查看答案

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本词开头和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把读者带入了对往事的猜想和对愁绪的体验中。

B全词虚实结合,或写眼前之景,或忆故国往事,或抒内心愁绪,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怅然若失的形象。

C“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前后呼应,一脉相承,通过景色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巨变。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的修辞将愁绪形象化,点明愁之多之长之深,又隐喻年华流逝,龙颜老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蝶恋花·红梅

[南宋]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注]东君:司春之神。

1.“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2.结合词的下阕,分析梅花的形象。

 

查看答案

 

上韩魏公书

苏轼

轼再拜。近得秦中故人书,报进士董传三月中病死。轼往岁官岐下,始识传,至今七八年,知之熟矣。其为人,不通晓世事,然酷嗜读书。其文字萧然有出尘之姿,至诗与楚词,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不过数人。此固不待轼言,公自知之。然传尝望公不为力致一官,轼私心以为公非有所也,知传禀赋至薄,不任官耳。今年正月,轼过岐下,而传居丧二曲①,使人问讯其家,而传径至长安,见轼传舍,道其饥寒穷苦之状,以为几死者数矣,赖公而存。“又且荐我于朝。吾平生无妻,近有彭驾部者,闻公荐我,许嫁我其妹。若免丧得一官,又且有妻,不虚作一世人,皆公之赐。”轼即为传喜,且私忧之。此二事,生人之常理,而在传则为非常之福,恐不能。今传果死,悲夫。书生之穷薄至于如此其极耶夫传之才器固不通于世用然譬之象犀珠玉虽无补于饥寒要不可使在涂泥中此公所以终荐传也。今父子暴骨僧寺中,孀母弱弟,自谋口腹不暇,决不能葬。轼与之故旧在京师都数人,相与出钱其家,气力微薄,不能有所济,甚可悯也。公若犹怜之,不敢望其他,度可以葬传者足矣。陈绎学士,当往泾州,而宋迪度支在岐下,公若有以赐之,轼敛众人之赙,并以予陈而致之宋,使葬之,有余,以予其家。传平生所为文,当使人就其家取之,若获,当献诸公。干冒左右,无任战越。

【注】①二曲:地名,在陕西省。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私心以为公非有所             爱:吝惜

B.而在传则为非常之福,恐不能       就:就职、赴任

C.相与出钱其家                     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D左右                           干冒:冒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传禀赋至薄                   ,而母立于兹

B.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             殆有神护                 

C气力微薄                       远人不服,不能来

D.轼敛众人之赙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董传的老朋友,苏轼认为他“不通晓世事”,性格其实并不适合为官,但对他的文才却赞赏有加。

B.董传曾经告诉苏轼,韩魏公准备举荐自己,并把妹妹许配给自己,苏轼既为他高兴,又担心他不能享受这一福分。

C.董传家境贫寒,去世之后家人无力下葬,而他在京师的朋友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苏轼写书信给韩魏公,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D.本文一方面叙述了董传这个有才华而潦倒终身的普通文人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则转述了董传生前对韩魏公的深切感激之情,字里行间体现出苏轼对朋友的古道热肠。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书生之穷薄至于如此其极耶夫传之才器固不通于世用然

使 公所 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东宫                             当:应当

B圣朝以孝治天下                   惟:想

C犹蒙                             矜:夸耀

D臣微志                             听:倾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供养无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州司临门,急星火                   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C进退 实为狼狈                   是谁过与

D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行               儿之成,可待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作者一方面用诚恳的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另一方面写祖母病笃,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因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忠诚之心和孝顺之情,跃然纸上,句句合情,字字合理。

B选文第二段作者一方面歌颂新朝德政,感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用拟人的手法和工整的对偶句,形象地渲染了祖母卧病在床的凄苦情状,这样是为了直接坦陈自己的真实想法:推辞就任。

C选文第三段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先尽孝道,后报国恩,并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结束全文。语气诚恳、谦卑甚至含有哀求之意,更显示出了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

D“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文章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向晋武帝阐述了忠孝的关系,做到了以情说理,融情于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