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1.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2. 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诗歌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愁苦悲哀。 考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诗句来体会,尾联“百年歌自苦”是本诗的核心,诗歌从多方面“歌”了“自(己的痛)苦”,颔联写自己的漂泊之苦,颈联写自己老病南征之苦,尾联不被赏识没有知音之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 河攻 破之 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译文: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在中国,西方的“古典学”一度遭到冷落,如今则方兴未艾。众多当代青年抛弃僵化的现代学科壁垒,回归到更为广阔且意义深远的经典研读当中。在“古典学”的框架里不再有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等区分。中西方历史上值得奉为典范的著作和杰出的人物,都将是热爱学术与思想的青年们关注的对象。回归古典,他们并不是想回到古代,并不是遵循效仿,而是为了更好地反思今天的生活。

“古典”似乎与青年向往“革新”不和,但它的确能够吸引青年人。“青年”本质上是一种“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的生命召唤。无论是“打倒古典”还是“复兴古典”,其目的都是甩开当下已经丧失活力的旧传统,发明新传统。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的追溯反而开启了欧洲文化新局面一样,新一代人对“古典”的追求总是对前一辈人文化领导权的颠覆。

不过,青年人对“古典”的重新研究,是否尊重古典的真实情况?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呈现历史真实并介入当下生活?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从事古典研究的青年人不但应当保持谦卑的姿态阅读经典,表现出对人类伟大传统的虔敬,将古典的教诲切切实实囊括到自己的生命体验里;还应当对现实的国家、社会、人民生存状况的悉心体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中的实践结合起来。只要愿意抛去现代知识生活中的骄傲与偏见,就会发现,因为遭到数学化纯粹知识观排挤而在知识界褪色的古典政治伦理气质,似乎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俯拾皆是,仍然散发着生机。

(节选自冯庆《当代青年与古典》,有删改)

1.第一段中,当代青年回归经典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阐释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在作者看来,当代青年怎样才能更好地从事古典研究?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阅读下列选自《三国演义》的人物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甲:国舅何来?

乙:适蒙天子宣召,赐以锦袍玉带。

甲:何故见赐?

乙:因念某旧日西都救驾之功,故有此赐。

对话中的甲、乙、天子分别指谁?天子赐“锦袍玉带”有什么用意?

(2)《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都写到了辛亥革命后哪一习俗改良事件?请分别概括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众人陪贾母看戏时,凤姐开玩笑说一小旦活像一个人,大家看出林黛玉,但谁也不说,只有心直口快的湘云毫无顾忌地说出谜底。

B诗剧《女神之再生》,主要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神话故事: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缺、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之山、神鸟集香木自焚后更生。

C《茶馆》第二幕中,因军阀混战,茶馆生意变得艰难,王利发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如添请女招待,把后部改成公寓,将茶座换成小桌和藤椅等。

D《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巴尔扎克笔下具有“美好感情”的理想人物,她对父母有深挚的孝心,对查理有无私的爱意,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与马林鱼的周旋中,也充满对马林鱼的欣赏之情,这种人与自然相通的情感使整部作品更纯净、宏远和深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南丰先生之文,原本“六经”,出入于司马、班固之书。视欧阳庐陵,几欲轶而过之。朱子喜读其文,特为南丰作年谱,常称其文字。南丰之文深于经,而濯磨乎史汉。深于经故确实而无游谈濯磨乎史汉故不庸不秽文至于斯亦可以上下千古而卓然垂不朽于著作之林矣!

(节选自张伯行《曾文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2.文中“南丰先生”指的是      姓名,“朱子”指的是     姓名

3.根据材料,概括“南丰之文”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