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写月色下的洞庭山水:“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请...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写月色下的洞庭山水:“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请你以此为据,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场景。

 

示例一:皓月银辉之下,洞庭湖里的君山愈显青翠,湖水亦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示例二:秋天的夜晚,月色如水,月光映照在湖面上,没有一丝风,浩瀚的洞庭湖湖面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倒映着月光,使得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远处,青翠的君山披着月光就像是美丽的田螺,而洞庭湖在白色月光的映衬下,就像一个硕大的银盘,两者相依,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扩写语句及语言表达连贯、生动的能力。可先根据“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大意“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诗句扩写的答题思路: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这类题要求是“扩展语句”,要“扩展”就要抓住基本点。前面说了,这类题常选一些意境深远的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扩写成一段景物描写。抓住了基本景点,扩写就不会偏题。第二步: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既然是景物描写就应抓住景物的特点,且首先应抓住单一景物的特点。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呢?如果我们能从诗句中找到这些特点,这当然好。但是,应注意的是有些景物的特点是隐性的,原诗中找不到。这时,我们应依据其他景点的特征和它们构成环境去推知这一景物的最可能的最合理合情的特点,因为诗句中的景物总是和谐的。第三步: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理解人物的情感,进而把握诗的意境。第四步: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 在抓住了基本景点,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理解了诗人的情感之后,扣住“扩写”一词,对景物加以合理的想象联想。用合情合理的顺序把景点串联成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

何其芳

①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那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度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⑧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选自《何其芳选集》)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通过对雨前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态的传神描写,渲染出一种久旱盼甘霖的强烈感情;在选材上都是选择生活中一些平常景物,显得自然、亲切。

B“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在文中表现了春之芽的蓬勃生机和破土而出的力量之大。

C“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雨声的轻柔。

D文章先写雨前天气变化情况,再写雨前各生物的活动,全文成功地描摹出大雨来临前的自然界气氛。

E最后一段,以简洁平实的一句收尾,“然而雨还是没有来”着实令人失望。也正是这失望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回味悠长。

2.“憔悴”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两次,请简析它们的含义。

3.文中第③段划线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4.第③、第⑥自然段写到了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名句是                 

(2《鱼我所欲也乞人不屑的故事                  ”与“不食嗟来之食乞人故事是一致的。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                 ”两句提出要严明奖惩制度,在奖惩功过好坏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4《三峡中用“                       ”写尽了三峡深秋时节的凄婉优美

(5《陋室铭反映作者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6《记念刘和珍中作者以递进句                   ”揭露反动派的残忍,说明无形的刀枪比有形的刀枪更加阴险。

(7《荆轲刺秦王送行荆轲一节中,点出送行人身份和装束,暗示荆轲此去难返的句子是         

(8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写道       ”,是针对似人非人的世界而言,写文章使这样的世界早日到尽头;接着针对庸人和自己写道        ”,意在提醒自己和庸人不要忘记烈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

2.本诗运用衬托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乃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节选自《杨烈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陈州           侵袭

B.众皆泣,许之。乃                  徇:发誓

C.君不在,则人谁肯                  固:坚持

D.侃遂忍之,复登                      陴:城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力不足,死,职也    ②朝济而夕设版

B.①众皆泣,许           ②固不如也,且为奈何

C.①率其徒将超城       ②图穷匕首见

D.①重赏以令死士,必济    ②吾还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集来的项吏人与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拼死而战,不做叛军的俘虏。

C.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D.李侃带领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宁愿战死决不投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C.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动等由数据支撑。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