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1.C 2.A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侠义之士”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 项中“道义和生命都一样珍贵”一句错,原文第二段说“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所以选 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例如本题选项C曲解文意的错误。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读后可知,答题区间在原文第2.4段,A 项,“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要根据两部书“狭义之士”的区别来判断,不能混淆。所以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A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 项中“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一句说法错误,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例如本题选项D就犯了轻重范围失当的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走过那片沼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明显,不得写作诗歌。

 

查看答案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写月色下的洞庭山水:“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请你以此为据,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场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

何其芳

①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那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度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⑧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选自《何其芳选集》)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通过对雨前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态的传神描写,渲染出一种久旱盼甘霖的强烈感情;在选材上都是选择生活中一些平常景物,显得自然、亲切。

B“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在文中表现了春之芽的蓬勃生机和破土而出的力量之大。

C“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雨声的轻柔。

D文章先写雨前天气变化情况,再写雨前各生物的活动,全文成功地描摹出大雨来临前的自然界气氛。

E最后一段,以简洁平实的一句收尾,“然而雨还是没有来”着实令人失望。也正是这失望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回味悠长。

2.“憔悴”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两次,请简析它们的含义。

3.文中第③段划线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4.第③、第⑥自然段写到了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名句是                 

(2《鱼我所欲也乞人不屑的故事                  ”与“不食嗟来之食乞人故事是一致的。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                 ”两句提出要严明奖惩制度,在奖惩功过好坏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4《三峡中用“                       ”写尽了三峡深秋时节的凄婉优美

(5《陋室铭反映作者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6《记念刘和珍中作者以递进句                   ”揭露反动派的残忍,说明无形的刀枪比有形的刀枪更加阴险。

(7《荆轲刺秦王送行荆轲一节中,点出送行人身份和装束,暗示荆轲此去难返的句子是         

(8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写道       ”,是针对似人非人的世界而言,写文章使这样的世界早日到尽头;接着针对庸人和自己写道        ”,意在提醒自己和庸人不要忘记烈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

2.本诗运用衬托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