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只苍鹰翱翔天际,无意中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只苍鹰翱翔天际,无意中看到一只麻雀。

苍鹰轻蔑地对麻雀说:“可怜的鸟儿,你的视野只能那么低,活着有什么意思?”麻雀却反问苍鹰:“高处有什么?”苍鹰略微思索后回答:“高处有一种空旷的无拘无束的美。”麻雀笑了:“那你知道低处有什么吗?”说完就怡然自得地飞走了。苍鹰怔了怔,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去体验一下低飞的感受。

下降至低空之后,苍鹰见到了它从未看见过的美景:此起彼伏的群山、清澈见底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换位思考--关爱 提起关爱,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轻的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放开手。老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女士对老奶奶说:“我的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一位阿姨生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 她突然想到了她的女儿,于是阿姨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的感谢您让我扎了三针。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阿姨告诉小护士,阿姨也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个患者,她希望女儿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怀有一份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是啊!将心比心学会关爱,我们都爱自已的亲人,我们也希望亲人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关爱。不是只我们爱亲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样都是深厚的。他们也爱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人。可是如果人们都只想让自己以及家人困难时候得到关爱,而自己却不去关爱别人,如果人们都这样想,何来关爱他人呢?我们不能只奢求别人给予关爱,而自己却不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关爱。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我们应该学会关爱,当别人遇到了困惑的时候,希望我们的关怀像流水一样流进她的心田。我们都曾有美好的童年,也将会有白发苍苍的暮年。难道你希望像幼年时就算跌倒了,坐在那里哭哭啼啼也没人理你吗?难道你不希望在你白发苍苍的时候,几乎走不动路,有人扶你过马路吗?文明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不是靠个人完成的。不是有一首歌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吝啬你的爱。献出你的一份关爱,让我们共同手拉手走向美好的明天,我相信,在爱心的世界里,有你、有我、有她(他)。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寓言类材料作文,苍鹰在高处无拘无束地飞翔便嘲笑低飞的麻雀视野低,当它学着麻雀低飞时却领略到与高处不同的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美。由物及人,一个站在高处的人能够去欣赏对岸的美丽风景,而另外一个站在低处的人对此全然不知,但他可以领略脚下的小溪与鲜花的美。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立意: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时常站在高处的人也要学会从低处领悟生活;人要学会站在不同的高度看世界;蹲下来看世界。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美。本作文应属于材料作文中的难度较大的。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材料提供的其实是与我们常规了解的现象相反的事例,而就是这样,更能考查出学生的思辨能力。苍鹰并不都是高高在上的,麻雀也不都是别人嘲笑的对象。苍鹰对麻雀轻蔑的做法,麻雀谦虚的做法才是材料的重心所在。材料的重点是赞扬麻雀,批评苍鹰。以此可以提炼立意为:换位思考;时常站在高处的人也要学会从低处领悟生活;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夜郎自大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右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

满分5 manfen5.com

(1)躯体亚健康:

(2)心理亚健康:

(3)社会适应亚健康: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信使,                                    ,成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权威资料。

我们今天还能从该书中广泛引入重要史料,这都得益于他犀利的眼光和正直严谨的态度

他在人文方面的内容极为广泛,政治史、文化史皆有涉及

明代的历史资料多偏重统治阶级上层的活动和北方的情况,《徐霞客游记》所载,主要反映南方广大地区社会底层的生活

其作者徐霞客以史家的眼光剖析事实,撷取他所目击和采访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方方面面,秉笔直书

正是该书正直的历史眼光,广博的文化内涵,才使得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和历险过程。

不仅如此,他对各地佛寺、道观的记载特别详尽,对其他宗教也有所体现。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A.逃亡到欧洲边境的叙利亚难民不少被堵在边境线上,夜晚和衣睡在地上,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御寒。

B.这次比赛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

C.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83%,男性比例为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30%以上。

D.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和号召,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         的流行语入围“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        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         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         的作用。

A.家喻户晓     望文生义    相沿成俗     独一无二

B.耳熟能详     顾名思义    约定俗成     不可或缺

C.口授心传     望文生义    习以为常     不可替代

D.通俗易懂     顾名思义    司空见惯     不可或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 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1.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3.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