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十月底了, ,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十月底了,                                                                   ,好像背着火炉在走。

① 蜿蜒起伏的石阶宛如大海抛出的一条长长的浪花,在山中明亮地闪烁着

② 而石阶暴露在草木稀疏的向阳山坡上时

③ 香港的太阳仍然火辣辣的

④ 能缓释行山时的疲劳

⑤ 遇到林木茂盛的地方,就有难得的阴凉

⑥ 脊背就有被灼伤的感觉

A①②⑥⑤④③

B③①⑤④②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③④⑥⑤①②

 

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阴凉能缓释行山时的疲劳可知⑤④的顺序;由石阶在向阳山坡上,人受暴晒可知②⑥的顺序;由题干最后一句“像背着火炉在走”,可知最后一空为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本题属于排序题。排序题要做到:话题保持统一,话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一个段落的段旨,几句话的主要意思或表述所围绕的对象,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因此,在连续表达时,主语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叙述的角度要一致,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述一个意思,阐明一个道理,描写一个对象,都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角度,这些角度一般有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思路要鲜明且连续不断,要注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事理顺序等;语言的衔接要紧密,要能正确使用关联词、巧妙使用意思有关联的词语或句子(代词、序数词、表相关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义近义词语等)适当使用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本题是一段描述性的内容,从描述的对象及“十月底了”来看,③“香港的太阳”“仍”与之相吻合,故首先③;从内容及顺承关系看,先⑤阴凉,后④缓释疲劳;“暴露”在“向阳坡上时”与“脊背就有被灼伤的感觉”有顺承关系,在内容上也有因果关系,故先②后⑥;而⑥”被灼伤的感觉”与结尾一句“好像背着火炉” 在内容上相吻合,故⑥放在最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巧夺天工。

B.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使用微波炉时一定要按说明书操作,切忌不要盲目乱用。

C.高房价与买房限购使几十万北京上班族选择以河北燕郊作为“睡城”。为了能挤上公交车,上班不迟到,他们几乎每天早上五点就要出门,奔波在“朝五晚九”的上下班路上。

D.中央要求推进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进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B.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经典歌曲《与主同行》编舞并参与领舞的人是长袖善舞、身姿妙曼的孟加拉裔舞蹈家。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D.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遗憾的是,近年来,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舞乐、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幅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陋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D.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E.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2.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3.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能把工作干好的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4.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来抒发了自己“归去”的喜悦,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同样的心情,即“                         ”。

(2)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3)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说自己“零丁孤苦”的境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颈联中哪二字最为传神,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从中可以抒发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