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苏 武 令① 李 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题。

令①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②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③ 、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④。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注:① 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②消耗,消息。③ 归黄阁,指任宰相职。④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

1.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

2.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

3.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驿使北来,本该带来消息却没有,只是“空驰”;征鸿南飞,也应捎来音讯,却“归尽”而无讯息。“空”“尽”二字,写出了渴望消息却不得的惆怅。 2. ① 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字,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② 第四句借典故抒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 3.诗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却壮志难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感怀皇恩,渴望引兵抗敌、迎取二帝还朝,但权力已失,虽欲效法古代贤臣,救国救民,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空留惆怅。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驿使空驰,征鸿归尽”,“空”,白白地,徒然地;“尽”,完。“驿使”本是 传递公文、书信的人,但突然奔驰,却没有捎来信息;“征鸿”也应捎来消息,却“归尽”也没有讯息,从中流露出渴望消息而不得的惆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空”和“尽”都是副词,两个词语中都流露出渴望消息却得不到的惆怅之情,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了鉴赏的角度“抒情特点”。抒情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故抒情等。“谁信我”,直接表达无人信的失落之情,属于直抒胸臆;“未作救民方召”中“方召”在注释4中已经给出,“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由此可以知道此处使用用典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高考诗歌炼句的常见题型如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比如本题就是如此“抒情特点”;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请赏析……句(联);请从……角度赏析……句(联)。答题步骤如下: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先给人物定位,然后再到诗歌中找到人物的言行,概括其特点。从上阕“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③ 、未成图报”可以看出他感怀皇恩,表现出忠君思想;“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既表现出爱民的思想,同时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想迎取二帝回朝的忠君之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谢曾子开书①

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识其面;而阁下徒见其骫骳② 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入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 

【注】 ① 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 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辄于缙绅之门        款:敲打,叩

B迹相仍、袂相          属:聚集

C介绍不先,纳不前        贽: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D消垢以发其光明          翳:遮蔽物,蔽障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肇在交游的朋友中得到秦观的文章,并且多次称赞,以至于引起了士大夫的怀疑,有人误认为秦观曾经和曾肇之间有过交往。 

B秦观批评当时大量读书人汲汲于富贵,千方百计以求仕进,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意在突出自己不同流俗、自守清高。 

C在写这封信之前,秦观曾经拜见过曾肇,但因过于仓促,未能畅所欲言,不久就离开京城,短期内没有机会再次入京。 

D“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的意思是牛肉煮熟了却不放盐,致使事情没办好。这虽是个小事情,但可以比喻大道理。 

3. 请简要概括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用意。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

(2) 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

(3) 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而村,并不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处的村。人人都能找到那个村子,悲哀则无。 

A唯有开辟新路,才能于无路处寻觅到精神的家园。

B只有迈开双脚,奋力前行,才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C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D柳暗花明处的村,常常隐藏在山重水复的困顿处。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长篇非虚构作品《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问题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一方面真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

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

如何作用于当代人的心灵 

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

如何处理史识与史事的对话 

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④⑥③

C②①③⑥⑤④ 

D②①④③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优异成绩的获得,必须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而取得,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B“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C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内因驱动到外因推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 

D教师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作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