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唐文治:“读经”养正气 徐百柯 唐文治,清光绪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唐文治:“读经”养正气

徐百柯

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官至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1905年,他力促的《商律》颁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法,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布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公司,且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商部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领域,为一时之“肥缺”。唐文治为遏止官场贿赂之风习染商部,拟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规定商部官吏不得自营商业,严禁贪污纳贿,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减轻担负为主要”。 

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粤商张弼士为答谢唐文治奏保张氏实业,曾赠与他“巨金”,他辞之再三。他培植过很多实业,对于商人的酬谢一律“坚辞”或“峻拒”。 

1906年,唐文治退出政坛,次年出任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后改为南洋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监督(即校长)。他将“着重注意道德,以全校蔚然成高尚人格”列入校章第一条,并在大礼堂悬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横幅,亲书“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对联。为了使学生免受“学而优则仕”的旧教育思想影响,他勉励学生要以“求实学、务实业为鹄的”。学校先后设立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等,将这所工业学堂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唐文治自谓:“回溯飘摇风雨,屡濒于危,最难堪者,改革之际,经济困迫,彼时今日不知明日,诸生相对凄惶……费几许心血,历无限艰辛,乃得稍稍有此成绩。”在交大人眼中,“先生之于交大,犹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和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都是一个大学学府建立过程中的中心人物”。

1920年,唐文治辞去校长职务,以几近双目失明之身,创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即著名的“无锡国专”),开始以读经为中心的国学教育。他提出“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 4 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各就自己的爱好进行自学。他为无锡国专确立的办学宗旨为“正人心,救民命”,因为“当战国之世,孟子专崇仁义之训,斥去私利……今世一大战国也,于斯而提倡仁义之说,欲以救心而救国”。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开始轰炸无锡,年逾七旬且双目早已全盲的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进行了被赞为“壮烈”的内迁。而后8年间,无锡国专迁校于广西桂林,设分校于上海,一直坚持着“明耻教战”的兴教活动。 

抗战期间,唐文治居上海,汪伪教育部接管交通大学后,派人“劝驾”他出任伪交大董事长,并要挟他签字同意。唐文治从容作答:“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以不签矣!” 

我辈生也晚,无缘得见被尊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的先贤,但在其孙中科院院士唐孝威身上,颇能见乃祖遗风。曾有记者采访这位物理院士,他说:“今年春天,我带学生到万松书院① 春游,秋游去了九溪十八涧② ……”这让记者感慨不已,忆起那种源远流长的师道风流,一如《论语》所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选自《当代广西》2015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万松书院,明清时杭州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②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之西的群山中,景色天然。

1.综观全文,唐文治是如何践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请简要概括。

2.阐释文章结尾画线处“师道风流”的内涵。

3.唐文治的办学经历给今人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分条概括。

 

1.①富贵不淫:掌管商部之时,严禁贪污纳贿,一律“坚辞”或“峻拒”商人的酬谢;②贫贱不移:退出政坛之后,克服重重困难,把工业学堂办成近代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③威武不屈:上海沦陷之际,面对汪伪“劝驾”和要挟,拒任伪交大董事长。 2.①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②走出象牙之塔,关注人文和自然;③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④实用和修身并举。 3.①要重视德育,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②要摒弃功利,倡导务实;③要重视传统文化对育人的作用;④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⑤学校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综观全文,唐文治是如何践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的意思,然后到文中找到与之相应的事例。二三两段主要是说他“富贵不能淫”,第四段是说他“贫贱不能移”,第六、七段主要是说他“威武不能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题干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找到文中与之相对应的事例。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答案。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阐释文章结尾画线处‘师道风流’的内涵”,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意,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解答此题,可以先把“师道风流”回归文本,找到语境,然后再联系前面“今年春天,我带学生到万松书院① 春游,秋游去了九溪十八涧”和后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两句话理解“师道风流”的内涵。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比如本题就应回归文本,找到句子所在的段落,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结合前面的句子理解“师道风流”的内涵。二是要划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唐文治的办学经历给今人哪些有益的启示”,要求“分点作答”,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到文中找到“唐文治办学”的段落,然后再从中找到唐文治的言行,最后归纳即可。主要在文章四、五两段,比如他将“着重注意道德,以全校蔚然成高尚人格”列入校章第一条,他勉励学生要以“求实学、务实业为鹄的”,他提出“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 4 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各就自己的爱好进行自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方法如下,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比如本题,应先到文中找到唐文治办学的段落,然后再找其言行,最后进行概括即可。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横岭苍茫

李御

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 

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 

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

(选自201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横岭给了“我”哪些滋养,使“我”永远牵绊于那片热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父母官”和都市来的大学生?

4.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另一种神示”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5)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8)良辰美景奈何天,           。(汤显祖《牡丹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题。

示长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君为王安石(1021—1086年)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怆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2.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

3.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

B.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奇怪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            素:向来

D.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对下面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进一步增强了漫画的讽刺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