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手 镯 龙应台 ⑴ 这条街把我迷倒了。 ⑵ 一个...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龙应台

⑴ 这条街把我迷倒了。

⑵ 一个一个的小店,里头全部是花边。世界上,什么东西用得到花边呢?小女孩的蓬蓬裙,老婆婆的裤脚,年轻女郎贴身的蕾丝胸罩,新娘的面纱,晚餐的桌巾,精致的手绢,让窗子变得美丽的窗帘,做梦的枕头套和床罩,教堂里烛台下的绣垫,演出结束时徐徐降下的舞台的幕,掌声响起前垂在鲜花下的流苏……各种大小剪裁,各种花式颜色的花边,挂满整个小店。店主正忙着剪一块布,头也不抬。他的店,好像在出售梦,美得惊心动魄。

⑶然后是纽扣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纽扣。从绿豆一样小的,到婴儿手掌一样大的;包了布的,那布的质地和花色千姿百态,不包布的,或凹凸有致,或形色多变。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纽扣在小店里展出,每一个纽扣都在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合,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

⑷然后是腰带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腰带,皮的,布的,塑料的,金属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柔软的,坚硬的,镂空的,适合埃及艳后的,适合小流氓的,像蟒蛇的身躯,像豹的背脊……

⑸花边店、纽扣店、腰带店、毛线店、领店、袖店,到最后汇集到十三行路,变成一整条街的成衣店。在这里,领、袖、毛线、花边、腰带,像变魔术一样全部组合到位,纽扣扣上,一件一件衣服亮出来。零售商人来这里买衣服,一袋一袋塞得鼓胀的衣服装上车子,无数个轮子摩擦街面,发出轰轰的巨响,混着人声鼎沸,脚步杂沓。广州,老城虽然沧桑,仍有那万商云集的生动。

⑹就在巷子里,我看见他。

⑺一圈一圈的人,坐在凳子上,围着一张一张桌子,低头工作。一条巷子,变成工厂的手工区。他把一条手镯放在桌上,那种镀银的尼泊尔风格的手镯,雕着花,花瓣镂空。桌子中心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假钻,一粒大概只有一颗米粒的一半大。他左手按着手镯,右手拿着一支笔,笔尖是粘胶。他用笔尖吸起一粒假钻,将它填进手镯镂空的洞里。手镯的每一朵雕花有五个花瓣,他就填进五粒假钻。洞很小,假钻也很小,眼睛得看得仔细。凳子没有靠背,他的看起来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驼着。

⑻男孩今年16岁,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问他从哪里来,他羞涩地微笑,“自贡”。和父母来广州3个月了。

⑼“他们都以为来广州赚钱容易,”坐在男孩隔壁的女人边工作边说,“其实很难啊。才16岁,应该继续读书啊。”

⑽女人责备的语音里,带着怜惜。

⑾“做这个,工钱怎么算?”

⑿两个人都半晌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五粒一分钱。”他的头一直低着,眼睛盯着活儿,手不停。

⒀“那你一天能挣多少?”

⒁“二三十块,如果我连续做十几个小时。”

⒂五粒一分钱,五十粒一毛钱,五百粒一块钱,五千粒十块钱,一万粒二十块。一万五千粒三十块。

⒃那手镯,在香港庙街和台北士林夜市的地摊,甚至在法兰克福的跳蚤市场,都买得到。我从来没想过,手镯,是从这样的巷子里出来的。

⒄很想摸摸孩子的头发,很想。但是我只说了句“谢谢”,就走了。

⒅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1.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条街把我迷倒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什么迷倒了作者。

2.第⒂段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进行描写?

3.文章以“手镯”作为标题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末段描写了一位老人在街边的日常生活,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之文,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与你的理解简要分析。

 

1.(1)这条街道上万商云集,各式各样的小制品本身美丽动人,使我迷恋。(2)小男孩抛弃学业,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让我同情、担忧,使我迷惘。(3)满街的小制品背后该有多少廉价的劳力在辛苦谋生,该有多少类似小男孩这样的失学孩子在辛苦生活,这使我迷乱。(4)结合末段,男孩以及类似的孩子们,他们的将来会怎样?他们的未来使我迷茫。 2.通过具体数字的描写,写出小男孩工作的廉价,表现他挣钱的艰辛。同时,更能写出我对此状况的震撼、意外,更能引发读者的同情与思考。 3.“手镯”是小男孩的工作对象,是作者集中描写的主体(回答“贯穿全文的线索”不给分);同时,作者借助手镯制作的艰辛、廉价,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对孩子现状、未来的担忧,是抒发感情的寄托物,以此为题,更能引人深思。 4.示例1:文章末段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文章集中刻画了小男孩的艰辛、廉价劳作,但是这样辛苦努力的工作能给他带来良好的生活吗?能实现到广州赚钱的愿望吗?文中已经暗示出这实际上并不可能。而小男孩又是放弃读书而加入到这样简单的手工劳作中来的,他的将来会有怎样的突破?文末的老人,也许是作者对小男孩这样的年轻人的警示,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廉价的手工劳作,那么,这个老人可能就是他们的未来。因此,末段对老人的刻画是全文点睛之笔,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与暗示作用,写出作者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迷茫。如果删除,结尾过于仓促、突然。 示例2:文章末段有画蛇添足之嫌。文章集中刻画的是广州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以及由面及点刻画小男孩的艰辛、廉价劳作。通过这些描写,寄托作者对小男孩的同情、关注。但全文并没有安排伏笔来引出老人,因此,末段对老人的刻画显得过于突兀,与文章发展脉络不吻合。突然出现在小巷深处的老人,看上去过着一种普通、正常的生活,甚至显得闲适,这种生活未必不好,也未必就是小男孩的将来。因此该段显得多余,可以删除。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条街把我迷倒了”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那么“简要概括什么迷倒了作者”的答案应该在下文找。下文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这条街道上万商云集,各式各样的小制品本身美丽动人,使我迷恋;一是小男孩抛弃学业,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让我同情、担忧,使我迷惘。解答此类题目要紧扣题干要求,着眼全文,逐一进行,防止遗漏,抓住关键,前后联系,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2. 试题分析:第(15)段的内容很少,主要是对假钻的个数与钱数的描写,重点分析数字,主要目的是写出小男孩工作的廉价,表现他挣钱的艰辛。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要了解作者的生存年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应把文章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切忌单纯以读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去分析小说。第二、一定要结合小说的思想内涵,真正结合小说的深刻内涵和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考查文章题目作用的试题,此类题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本题中,“手镯”是小男孩的工作对象,作者借助手镯制作的艰辛、廉价,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以此为题,更能引人深思。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题目的一般作用: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4.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中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探究题。主要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答题时,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主张,然后来思考我们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将作者的看法和主张与我们的看法和主张相结合,就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月明星稀,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 ,晦明变化中,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7)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8)_______ ,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卜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题。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墉茨,以御烈日                    厚:巩固

B南北轩牖,以凉飕                   延:迎接 

C.事物之理,集口前                    举:借取

D.操斧伐竹,濯热手                    盥:洗

2.下面各组句子中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曲肱枕之                   吾尝跂望矣

B.皆蔓药覆之                 十五城请易璧

C.吾病者、学未至             哀斯墓徒有其石

D.志倦体疲,投竿取鱼         岳阳楼之大观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2)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4.文章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记述独乐园?

 

查看答案

下列各选项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工作态度重要,工作能力更重要。

B.保护动物,不能一味地、无休止地攫取。

C.因循守旧,不知创新,只能劳而无功。

D.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尊重客观规律。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①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

②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③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④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⑤“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A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②①④

C③②⑤①④

D②⑤③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