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

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而宋代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

宋人诗文中有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这就是《廿四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出处《唐诗综论》林庚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诗文既具有由浪漫气质,壮阔的波澜等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特征,同时又带有时代的一般特色。

B.宋代的正统诗文,为了与当时已经出现的市民文学抗衡以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表现出了浓厚的保守倾向。

C.宋代的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方面都有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的基调。

D.宋代的作家们结合了先秦散文和唐代诗歌的力量,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样式: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最终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是因为他继承了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壤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传统。

B.苏轼有着为国家人民做一番事业的美好愿望,但是限于时代和他自己的政治认识,他最终还是喜欢上了陶渊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

C.前人对苏轼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评价,这深刻地说明了拥有浪漫气质的他在那个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年代里的孤单。

D.封建时代以游宦生活为写作中心的正统文学、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苏轼的写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词中不能体现“理趣”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定风波》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D.“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1.D 2.A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曲解文意,“前所未有”不对,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就已经有了这种倾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D项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强加因果,原因单一。注意原文“在这样的基础上……”,“于是出现了于是出现了苏式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于超尘出俗的造诣。”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强加因果,原因单一。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词中不能体现‘理趣’的一项是”,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理趣”的含义,然后再进行筛选。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节有对“理趣”的详细解释,结合此段内容,可知应该选B,B项为抒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

泰戈尔说:“名誉是生命之流中的泡沫。”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谈“动情”

情是诗之魂。感受于外,情动于中。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

⑵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或燃或熄,主动在你。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⑶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开启一代豪风。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亲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

⑷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

⑸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是狄德罗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

(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

1.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什么观点?这样举例有何作用?

2.第四段中加点的“诗境”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3.作者为什么说“情永远是诗之魂”?请结合全文意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龙应台

⑴ 这条街把我迷倒了。

⑵ 一个一个的小店,里头全部是花边。世界上,什么东西用得到花边呢?小女孩的蓬蓬裙,老婆婆的裤脚,年轻女郎贴身的蕾丝胸罩,新娘的面纱,晚餐的桌巾,精致的手绢,让窗子变得美丽的窗帘,做梦的枕头套和床罩,教堂里烛台下的绣垫,演出结束时徐徐降下的舞台的幕,掌声响起前垂在鲜花下的流苏……各种大小剪裁,各种花式颜色的花边,挂满整个小店。店主正忙着剪一块布,头也不抬。他的店,好像在出售梦,美得惊心动魄。

⑶然后是纽扣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纽扣。从绿豆一样小的,到婴儿手掌一样大的;包了布的,那布的质地和花色千姿百态,不包布的,或凹凸有致,或形色多变。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纽扣在小店里展出,每一个纽扣都在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合,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

⑷然后是腰带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腰带,皮的,布的,塑料的,金属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柔软的,坚硬的,镂空的,适合埃及艳后的,适合小流氓的,像蟒蛇的身躯,像豹的背脊……

⑸花边店、纽扣店、腰带店、毛线店、领店、袖店,到最后汇集到十三行路,变成一整条街的成衣店。在这里,领、袖、毛线、花边、腰带,像变魔术一样全部组合到位,纽扣扣上,一件一件衣服亮出来。零售商人来这里买衣服,一袋一袋塞得鼓胀的衣服装上车子,无数个轮子摩擦街面,发出轰轰的巨响,混着人声鼎沸,脚步杂沓。广州,老城虽然沧桑,仍有那万商云集的生动。

⑹就在巷子里,我看见他。

⑺一圈一圈的人,坐在凳子上,围着一张一张桌子,低头工作。一条巷子,变成工厂的手工区。他把一条手镯放在桌上,那种镀银的尼泊尔风格的手镯,雕着花,花瓣镂空。桌子中心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假钻,一粒大概只有一颗米粒的一半大。他左手按着手镯,右手拿着一支笔,笔尖是粘胶。他用笔尖吸起一粒假钻,将它填进手镯镂空的洞里。手镯的每一朵雕花有五个花瓣,他就填进五粒假钻。洞很小,假钻也很小,眼睛得看得仔细。凳子没有靠背,他的看起来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驼着。

⑻男孩今年16岁,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问他从哪里来,他羞涩地微笑,“自贡”。和父母来广州3个月了。

⑼“他们都以为来广州赚钱容易,”坐在男孩隔壁的女人边工作边说,“其实很难啊。才16岁,应该继续读书啊。”

⑽女人责备的语音里,带着怜惜。

⑾“做这个,工钱怎么算?”

⑿两个人都半晌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五粒一分钱。”他的头一直低着,眼睛盯着活儿,手不停。

⒀“那你一天能挣多少?”

⒁“二三十块,如果我连续做十几个小时。”

⒂五粒一分钱,五十粒一毛钱,五百粒一块钱,五千粒十块钱,一万粒二十块。一万五千粒三十块。

⒃那手镯,在香港庙街和台北士林夜市的地摊,甚至在法兰克福的跳蚤市场,都买得到。我从来没想过,手镯,是从这样的巷子里出来的。

⒄很想摸摸孩子的头发,很想。但是我只说了句“谢谢”,就走了。

⒅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1.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条街把我迷倒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什么迷倒了作者。

2.第⒂段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进行描写?

3.文章以“手镯”作为标题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末段描写了一位老人在街边的日常生活,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之文,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与你的理解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月明星稀,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 ,晦明变化中,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7)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8)_______ ,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卜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题。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