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逍遥游 聂鑫森 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逍遥游

聂鑫森

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明细,中文系之所以名声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

名胜城,自散木的贺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佩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向人们讲述主人公贺先生的故事,却先写一所大学,然后再引出人物、名字、专长等,在情节安排上略显拖沓。

B.文中有多处文言的表达,这不但使文章在短小的篇幅内具有很大的容量,而且使得文章语言典雅,充溢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C.陶淘贯穿文章始终,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他在生活、工作中都和贺先生形成了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贺先生的品质。

D.作者把贺先生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残酷的生活条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批判和对现实生活态度的思考。

E.文章把贺先生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体现出作者心中有人物,人物有意思,意思里面有底蕴,底蕴里面又融入作者的理解。

2.请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有人认为贺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浓缩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B2,E3,C1。 2.①学识渊博,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向陶淘讲述庄子,书和讲义全装在肚子里,②从容镇定:中文系着火,他不慌不乱。③洒脱随性:文革中被批斗,他毫无沮丧之色,从容自在。④责任感强:他在困境中坚持写完书,收陶淘为关门弟子,以传承文化为己任。 3.①以“逍遥游”为题目符合贺先生的身份;“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②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贺先生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③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4.参考答案:我赞同这一看法。 ①文中的贺先生倾心于自己的研究,并把文化的传承当作一生的使命。这是儒家积极入世,心忧天下的责任感的体现。 ②他不管是身在什么处境都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这是道家对生命达观的体现。 ③他能放下对客观环境的抱怨,在困境中以善心爱心对待身边的人,也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体现了佛家思想。 他身上呈现出来的是中国儒释道糅合而成的一团能量,何其超脱,又何其坚持!这种精神形成一道风骨始终支持的人不倒。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情节略显拖沓错。D对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批判错。C“工作中”不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本题既要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还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论证。围绕着“学识渊博、从容镇定、洒脱随性、责任感强”这几个方面展开就可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考生首先要熟知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阐释。一般围绕小说四要素进行阐释就可以。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4.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但相对而言,还是选择同意这一观点比较好回答。围绕儒释道文化的精华展开论述。儒家主要是积极入世,心忧天下的责任感。道家主要是对生命达观的体现。佛家思想主要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                                。两句,借描写采摘荷花、荷叶编制衣服来表现诗人高洁的品性。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3)李商隐的《无题》中“                               ”两句,诗人从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对方的相思之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②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宋光宗元年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②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③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首诗感慨颇深,感情丰富,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帝少有奇节,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及魏武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黄初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晋书·宣帝纪》)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B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C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D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2.下列对原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教: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建立在由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B.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到的“晋侯”“秦伯”,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变。

D.魏鼎:文中指魏国的重要礼器。鼎有三足两耳,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刑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重器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博学多闻,信奉儒家思想。汉末天下大乱,他有心忧天下之志,但他因为汉室衰微,不愿屈服曹氏,以装病拒绝做官。

B.司马懿有奇策善谋,临危不乱。他做军司马以后向魏武进言,魏武帝听从之后,国家费用充足;他统领魏武帝丧事,朝廷内外安定,秩序良好。

C.司马懿老谋深算,能屈能伸。他主动和太子结交,魏文帝即位后倍加重用他,在天子病危之际,他受顾命辅政;受到魏武怀疑,他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最终消除了魏武的疑虑。

D.司马懿有雄心大志,又心狠手辣,据说他有狼顾相,诛杀曹爽时,大肆杀戮,支党皆夷灭三族,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杀掉。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

(2)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

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而宋代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

宋人诗文中有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这就是《廿四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出处《唐诗综论》林庚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诗文既具有由浪漫气质,壮阔的波澜等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特征,同时又带有时代的一般特色。

B.宋代的正统诗文,为了与当时已经出现的市民文学抗衡以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表现出了浓厚的保守倾向。

C.宋代的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方面都有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的基调。

D.宋代的作家们结合了先秦散文和唐代诗歌的力量,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样式: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最终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是因为他继承了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壤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传统。

B.苏轼有着为国家人民做一番事业的美好愿望,但是限于时代和他自己的政治认识,他最终还是喜欢上了陶渊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

C.前人对苏轼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评价,这深刻地说明了拥有浪漫气质的他在那个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年代里的孤单。

D.封建时代以游宦生活为写作中心的正统文学、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苏轼的写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词中不能体现“理趣”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定风波》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D.“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

泰戈尔说:“名誉是生命之流中的泡沫。”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