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年轻男子不远万里寻找危险而...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年轻男子不远万里寻找危险而低廉的在渔船上的工作,甚至      走私货物去沙特阿拉伯。

②当你只能    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走投无路了;如果你犹豫不决,说明你其实还有办法,只是不愿意使用。

③与     的防范系统能够抵御如此的袭击一样,其他的问题也能够在无人机发展过程中随之解决。

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     ,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A.铤而走险   孤注一掷   坚如磐石   固如金汤

B.铤而走险   孤注一掷   固如金汤   坚如磐石

C.孤注一掷   铤而走险   固如金汤   坚如磐石

D.孤注一掷   铤而走险   坚如磐石   固如金汤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铤而走险”,是指冒着巨大风险或生死去干某件事;“孤注一掷”,指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固若金汤”,多形容所守的城池阵地无比坚固;“坚如磐石”形容非常坚固不可动摇。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张思之:为“异端、敏感”辩护的律师

赵凌

这是一个温暖的聚会,携着无边的尊敬,几百人在北京的严冬为一位老人祝寿。80岁的张思之频频起身向大家鞠躬致谢。一切尽在不言中。

作为律师,张思之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所办案件也多因敏感而少有公开,更不为媒体报道。他自嘲为“一生都未胜诉的失败者”,可法律界却尊他为“中国最伟大的律师”。

青年学者萧瀚说,他的名字应该被全世界所有律师知道,我不知道在世界范围内还能否找到一位像张思之先生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涉险办案,从未胜诉却从未气馁的律师。因为有了张思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或许可以骄傲地声称,世界上最伟大的律师也许就在中国,而不在任何一个法治成熟的国家或者律师完全无以存在的国家。

张思之最为独特的勇气和成就是为异端辩护。张思之曾在中国历史上那场最著名的审判中出任辩护人。1980年,作为“两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辩护小组的负责人,对这个“政治任务”,司法部事先已对辩护定下调子:定性不能碰;事实不能碰。而作为李作鹏的辩护人,张思之仍为他的当事人抹掉了两条不成立的罪行:一是另立中央,二是谋杀毛泽东。

此时的中国刚刚恢复律师制度,端坐在特别法庭辩护组中央的张思之那刻十分瞩目。然而,此时的他已经53岁。之前张思之经历了15年劳改时光,后又在北京垂杨柳第二中学做了5年教师。

“两案”辩护是张思之律师职业的重航,也是他为“异端”辩护的开始。1990年代初,张思之先后为一批被指控“颠覆政府”的被告人担任辩护律师。多年跟随张思之办案的傅可心女士说,“尽管是依法辩护,但在某些至今仍然把法律当作权力的奴仆的人看来,这似乎也有‘对抗政府’之嫌。可以想见,办理这类案子,需要何种勇气和忠于法律的公心。”

对于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案件,张思之深知结果的无可更改,但仍以熊熊努力博取渺渺希望。他因此被喻为人权律师。

张思之说,作为律师,我认为应当是一个天然的人权主义者。身处封建专制传统绵亘千年不衰的境地,“肉食者”的权利意识历来淡薄,使用法律维护人权恰恰是律师的“正道”。

学者贺卫方写打油诗描述张思之:“休言耄耋入老境,酒后面色如稚童。用不告别公莫忘,奋斗直到法治成。”

张思之早年已写好遗嘱之类的东西交给自己的律所,他不惮承认并也时刻洞察随时而来的危险,这危险包括非正常失去生命。张思之最欣赏罗斯福四大自由中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他悲哀于一个律师都无法免于恐惧,何谈让他人免于恐惧。

代理上海郑恩宠案,被几部黑车尾随“护驾”多日后,张思之干脆微笑挥手和他们致意。描述这段经历时,80岁的张思之面色顽皮确如稚童。

“真正的律师,实是一团火,从点燃到熄灭,持续放着光,散着热。艺品高超,仗义执言;爱爱仇仇,义无反顾。”这是张思之的感言。

如萧瀚所言,张思之所承办的案件几乎都是最高难度的案件,这种最高难度并不是体现在案情本身的扑朔迷离,而是体现在案件所处的现实背景。“张思之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失败,那是另一种代表了时代和社会的失败,于他自己而言恰恰是最大的成功。”

即使预知必输必败,张思之仍呕心沥血为下一个案件做好准备。这要怎样强壮的心灵才能做到?张思之说,没有韧性,是战斗不下去的。熟悉他的人评价张思之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所谓真正,或许正是因为他比通常的理想主义者更多行动而非话语,更多耐性而非雄心,虔诚于过程而非结果。

张思之耐烦,不慕轰动,对所办政治大案不常提起,却对那些不起眼案子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心有戚戚。张思之说,每次想起宁夏那个父女同穿一条裤子的农民家庭,他都想落泪。 “底层太苦了”。生日致辞中,80岁的张思之声声感谢那些并不在场的普通人,“向弱势大众表达我绵绵不尽的诚意”。

法律学者邓正来评价张思之有一种“在体制中拒绝主流”的品格。“我以为这是一位有担当的律师和一个有批判性的知识分子都需要的品格。”邓正来说,“张老有一句话我内心极为喜欢,‘即使只能做一个花瓶,我也要在里面插一枝含露带刺的玫瑰’,具有这种品格并做这一层事业的人,必能安享一种内心真正的寂寞,我愿张老继续怀着这种高贵的寂寞前行。”

祝寿酒会上作为主角的张思之诚惶诚恐,坐立不安,一副担待不起的样子。闻讯而来的祝贺者远远超越了律师界,也超越了法律界。在这个意义超越祝福含义的场合,张思之说,他被某种说不出的力量感动了。

当道贺者李锐、江平、蒋彦永、茅于轼与张思之并肩坐在一起时,这五位只向真理低头的老人所构成的动人画面将永为经典。

(《南都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李作鹏,1914年4月24日生,江西吉安人。“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81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我为什么要为那些践踏法律的人辩护?很简单,为了维护他们的基本人权。”他说,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不能剥夺他的辩护权,“我不可以违背我自己的天职,我是个律师”。——《张思之:我为什么为“异端”辩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思之作为律师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这是因为所办案件因敏感而不被公开,也不被媒体报道,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伟大。

B.张思之认为律师应当是一个天然的人权主义者,面对那些践踏法律的“异端”,他虽然不喜欢,但是依然选择替他们辩护,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律师的天职——维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

C.李作鹏在“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罪名昭彰,作为李作鹏的辩护人,张思之仍然坚持为他的当事人抹掉了两条罪行。

D.张思之最欣赏罗斯福四大自由中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作为一个律师都无法免于恐惧,这体现了在我们这个封建专制传统绵亘千年不衰的社会里权利意识的淡薄。

E.张思之为“异端、敏感”辩护,以熊熊努力博取渺渺希望,他如一团火一样,持续放光散热,仗义执言,义无反顾,只向真理低头。他赢得了律师界、法律界乃至法律界之外的尊重。

2.一生都未胜诉,可法律界却尊张思之为“中国最伟大的律师”,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3.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特点突出,谈谈文章大量的引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4.熟悉张思之的人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他比通常的理想主义者更多行动而非话语,更多耐心而非雄心,虔诚于过程而非结果,”你是否认同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逍遥游

聂鑫森

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明细,中文系之所以名声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

名胜城,自散木的贺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佩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向人们讲述主人公贺先生的故事,却先写一所大学,然后再引出人物、名字、专长等,在情节安排上略显拖沓。

B.文中有多处文言的表达,这不但使文章在短小的篇幅内具有很大的容量,而且使得文章语言典雅,充溢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C.陶淘贯穿文章始终,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他在生活、工作中都和贺先生形成了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贺先生的品质。

D.作者把贺先生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残酷的生活条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批判和对现实生活态度的思考。

E.文章把贺先生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体现出作者心中有人物,人物有意思,意思里面有底蕴,底蕴里面又融入作者的理解。

2.请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有人认为贺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浓缩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                                。两句,借描写采摘荷花、荷叶编制衣服来表现诗人高洁的品性。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3)李商隐的《无题》中“                               ”两句,诗人从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对方的相思之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②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宋光宗元年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②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③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首诗感慨颇深,感情丰富,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帝少有奇节,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及魏武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黄初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晋书·宣帝纪》)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B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C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D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2.下列对原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教: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建立在由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B.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到的“晋侯”“秦伯”,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变。

D.魏鼎:文中指魏国的重要礼器。鼎有三足两耳,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刑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重器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博学多闻,信奉儒家思想。汉末天下大乱,他有心忧天下之志,但他因为汉室衰微,不愿屈服曹氏,以装病拒绝做官。

B.司马懿有奇策善谋,临危不乱。他做军司马以后向魏武进言,魏武帝听从之后,国家费用充足;他统领魏武帝丧事,朝廷内外安定,秩序良好。

C.司马懿老谋深算,能屈能伸。他主动和太子结交,魏文帝即位后倍加重用他,在天子病危之际,他受顾命辅政;受到魏武怀疑,他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最终消除了魏武的疑虑。

D.司马懿有雄心大志,又心狠手辣,据说他有狼顾相,诛杀曹爽时,大肆杀戮,支党皆夷灭三族,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杀掉。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

(2)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